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向度/赵昌旭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昌旭
日期:2025-07-22 08:37:52
业文明为底色的中华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较量中虽然败下阵来,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不能掩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伟大民族这一事实。另一方面,从整体性的文明形态变迁予以考察,中华文明曾在大多数时期领先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但在文明的现代性变迁中一度落后于西方现代文明,这便使现代性文明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工程。“一个社会的文明形态直接与生产方式相联系,文明形态就是属于特定社会形态的文明形态。”[3]8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华文明形态必然夹杂着农业文明、小农经济的特质,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直接体现。因此,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中华文明也正是基于农耕经济的繁荣确保文明的领先地位,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升、生产方式转型,工业化生产催生出的工业现代性文明成为替代传统农耕文明的新生力量。基于此,在新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文明地位的复归,就必然需要顺应世界现代性文明发展的一般趋势,积极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省思中华文明变迁史的主动性作为。
(三)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塑造着中国共产党肩负文化使命的时代重任
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遭遇,使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便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追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4]18自那时起,民族复兴即成为中华民族持之以恒的目标追寻,然而,“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5],这便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充分释放出文化的凝心聚力功能,聚合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清晰可见。然而,文化领域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的基础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须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肩负起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一方面,新时代条件下的民族复兴面临着更为多元复杂的挑战与压力,如何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保持顽强意志、增强必胜信心、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成为党领导文化建设所思考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民族复兴所依托的物质基础更趋坚实、体制机制更趋健全、精神力量更趋主动,展现着勃勃生机与昂扬动力。但与此同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复兴已然行进至关键时刻,所面临的强国任务更加艰巨、风险压力更趋复杂,对党如何有效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汇聚建设的磅礴力量提出了时代新要求。为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文化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增强精神力量、提升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必然要成为践行文化使命的主动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强调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6]309-310可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建设始终是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