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7月下期

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政策的变迁历程及主要经验/孙发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孙发锋 日期:2021-08-30 10:01:59
局”所形成的“一袋马铃薯”式的分散状态,才能聚集民众自身的力量彻底改变传统社会结构,打倒中国革命的敌人。工会、农民协会、商会、教育会、学生联合会、妇女团体等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锻炼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工具,是完成“组织起来”这一政治任务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的这种正面价值奠定了党的社会组织政策的统战基调,党与社会组织之间结成了统战关系,社会组织成为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是统战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已经萌生,并开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1]尽管受到军阀混战、法治缺失的影响,但是中国社会组织总体上仍呈现增长态势。据相关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社会组织数量至少有5万个,如果加上根据地的社会组织,最低数字为8万个。显然,中国共产党要发动、团结与组织全国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主要的敌人,实现“革命的大团结”,社会组织是必须争取的政治力量。将统战作为社会组织政策的价值导向,符合党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的革命战略。
  再次,国民党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压制和镇压,激起社会组织的强烈反对,这为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政策树立全面统战导向提供了可能性。国民党政府奉行“党治主义”,利用党权钳制民权,运用严苛、烦琐的法律政策限制社会组织发展,为社会组织发展设置障碍。正如瞿秋白所说,“不仅在实际政策上,而且在理论上都不允许民众有丝毫自由权”[2]75,“中国没有一个合法的‘民众团体’是可以不属于国民党的”[2]505-506。国民党政府对社会组织实施的高压政策,使社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主权利、反对国民党统治上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政策的统战导向具有扎实的现实根基。
  最后,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政策的全面统战导向是与国民党争夺群众、争夺社会组织领导权的需要。任何政党的力量源泉都在社会领域。拥护政党的群众数量、追随政党的社会组织数量,是衡量政党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尺。为了抑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增长,国民党竭力弱化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组织联系,力图使中国共产党失去社会组织的协助,与自身的群众基础相脱节。中国共产党只有贯彻全面统战导向的社会组织政策,才能集合各种民众团体形成“民主主义大同盟”,才能打破国民党的“组织围堵”,巩固自身的群众基础,“经过群众组织的多样性,去实现党的领导的统一性”[3]。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组织政策:安全至上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从体制外政党到执掌国家政权政党的跃变,这使得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夺取国家政权、赢得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的问题,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任务则是如何巩固国家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首要关切的情况下,党的社会组织政策迅速被安全化,社会组织问题被完全等同于政治问题。党在社会组织政策目标上出现了安全至上替代统战至上的巨大变化。
  首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