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0月下期

网络极端主义思潮产生的易激点、危害及化解之道——基于领导行为及改进策略的视角/杨静娴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静娴 日期:2019-10-09 11:56:42
有一些人将社会主义政权加上“极权主义”“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名号,运用“极权主义”“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话语和理论体系分析中国的腐败问题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得出中国社会问题的总根源是“极权主义”的错误结论,攻击中国党政领导,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使部分网民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否定倾向,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产生迷信和幻想。
  (三)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私营企业主等新兴阶层,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少数领导贪污腐败等现象,从而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或反对。网络兴起之前,这种反对的声音虽然有,但是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公众效应。网络兴起之后,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性扩大了公众广泛参与政治的渠道,激发了弱势群体互相团结、表达政治心声的热情,而且网民组成结构复杂、年龄跨度大、主体网民学历偏低、学生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人数众多的特征也促使网络成为宣泄不满情绪、赢得他人同情、引发政府重视的重要场所。其中,一些思想极“左”的网民动辄将网络曝光的少数官员贪腐、部分群众利益受损等负面信息归罪于改革开放,甚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定性为资本主义的复辟,试图阻碍改革开放的进程。虽然这些极“左”人士关注弱势群体,其出发点也不是想推翻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但其思想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的偏差。有人在网络上宣扬“改革开放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引发众多问题”“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改革是条亡党亡国之路”。这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导致部分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错误认识,不再把中国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新和超越,经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些想把中国拉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的思想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不契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一些人,包括个别“网络大V”,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寻弊索瑕,对改革进程中的负面问题大肆宣扬。例如,有人拿改革开放前后的基尼系数做比较,得出改革开放前社会是公平的、领导是清廉的,改革开放后“贫富差别已经到了悬殊的地步了,没有了公平,社会自然就不稳定了”的结论。这些网络言论无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无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效,冲击了部分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四)导致部分群众对祖国和中华民族产生疏离感
  尽管党和政府制定了诸多惠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减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一些处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基层领导素质、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确实存在差距。一些人以此为借口,在网络上发表分裂言论、制造民族矛盾、割裂社会共识,甚至披着宗教的外衣,挑唆一些少数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