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月中期

依势抗争—我国邻避运动抗争逻辑的一个解释框架/王奎明 王 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奎明 王 宁 日期:2017-03-15 17:29:11
明PX事件的典型性在于,该案例是鲜有的抗争失败的案例,即邻避设施并没有停建或者搬迁。笔者系统考察了我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几起邻避运动的抗争过程,抗争逻辑趋于一致。抗争失败的案例经历了更为激烈的抗争,抗争逻辑更为复杂,所以笔者选择了昆明PX事件这一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2013年7—8月,笔者以随机选取的昆明普通市民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分布于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安宁市(县级市)的居民小区。本项研究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问卷有效率为75.6%,同时对部分民众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民众抗争逻辑的框架性解释
  (一)整体抗争形势—民众抗争方式选择的依据
  近年来,我国邻避运动民众抗争的整体形式表现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制度外渠道的街头抗议活动已经成为常态。笔者认为,整体抗争形势两个方面的因素是民众采取街头抗议方式的依据。
  一是邻避型街头抗议合法性的提高。邻避运动关注的是环境议题,相比于拆迁、土地征用等问题,带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而且近年来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首先,从发展理念来看,党和政府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理念。其次,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不断完善,特别是最新的《环境保护法》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规。再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16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些都无形之中提高了民众组织参与街头抗议活动的合法性。
  二是街头抗议活动的有效性。从抗争效果而言,街头抗议已经成为民众实现抗议诉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激烈的街头抗议引发高层领导的关注并明确表态,短时间内致使项目停建或者搬迁,厦门PX事件、大连PX事件、宁波PX事件等皆是如此,所以已有抗争经验也是民众组织参与街头抗议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大量案例表明,街头抗议既是邻避运动的身份标签,也是民众认可的首选抗争方式。2015年的全国民意调查发现,当被问及“在您家附近建造污染性设施,您的态度”时,高达65.3%的民众将“联合受害邻居共同抗议”作为第一选择。
  基于以上两点的整体形势,街头抗议活动逐步成了常态。昆明PX事件中同样发生了街头抗议事件,并且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民众是直接绕过制度内的抗争渠道,而直接参与到了街头抗议活动中。昆明PX事件中的时间节点也证明了这一点,引发舆论井喷的事件是4月27日NGO工作人员的信息透露,称该项目的厂址位于昆明市的上风处,废气将会排入城区,于是民众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开始发布上述信息,而短短几天后的5月4日下午,南屏街广场便爆发了街头抗议活动。这一点与我们的平时经验不太符合,至少在邻避冲突的初始阶段,公众的反应是理性而克制的,表现为寻求制度化的解决途径,只有在利益诉求被长时间漠视和拒绝后才会引发非理性的突发性群体事件[4]。
  前文提到的整体抗争形势也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笔者访问了几位参与街头抗议的民众,态度基本一致:“当时觉得找政府反映没用,就直接游行集会,政府就怕把事情闹大,事情闹大了,媒体关注了,政府就害怕了,大连那一次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