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9月中期

制度权威建构的制约因素分析/邢西敬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邢西敬 日期:2016-10-19 09:20:21
威内涵的同时,也指明了权威得以产生的重要来源,即权力的运用。从词源角度来看,权力(power)一词来自法语的pouvoir,该词源自拉丁文的potestas,其本意是指人或物影响他人或他物的能力。权力往往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中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11]。
  权力运作下的制约和监督主要通过惩罚和激励等机制来实现。无论是惩罚还是激励机制都旨在通过外部控制因素提升主体的内在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如果主体内部没有实现以认同为基础的价值观念的建构,那么通过某种外部渠道,也可以建构起“内在的个人义务感”,这为激励和惩罚机制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经济学家拉齐尔曾提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激励问题,他的观点有些夸大了激励的作用,却不无道理。激励是委托方给予代理方一定的物资上或精神上的利益,使后者按照前者的目标而采取行动。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利益使制度执行者和受动者之间的目标一致。激励机制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当中,其同时也是确保制度权威、实现服从关系的重要渠道。惩罚机制是关于制度的控制或者问责等层面的含义,即制度制定者和普通公众如何强制、劝说制度执行者以高效和负责的方式执行相关制度。某种意义上,制度权威的实现也依赖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鉴于制度场域内的主体在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层面,几乎不可能把制度规范和规则全部建构成行动意义,即实现对制度完全的心理认同,因此,激励和惩罚机制在塑造制度权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因素也成为制约制度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制度场域所处环境的影响因素
  组织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的重点议题之一是研究组织和组织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为我们考查制度和制度场域所处环境的互动提供了有益启示。
  根据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的研究成果显示,组织目标在被嵌入社会的行动过程中,往往出现被修正、置换,甚至背离最初目标的问题,“为了组织的生存,难以只是考虑与其直接工作无涉的分散性支持力量。它的行政领导必须寻求获得地方机构的支持,并与其建立融洽的工作关系。它必须避免长期处于危机和冲突的环境之中……简而言之,组织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寻求一定程度的平衡”[12]。
  制度场域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制度场域内制度的执行者除了受制度所承载的规则和规范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环境赋予他们的文化和信念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对制度的认知。无论是制度的执行者还是受动者,他们对于制度的理解和遵守,都需要经过韦伯所言的社会行动的意义建构路径,即制度的执行者都需要在社会行动之前,赋予制度以意义,并进而采取行动,受不同环境和文化影响的行为体,赋予制度的意义并不相同。简而言之,一定程度上是环境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也影响着制度权威的建构。
  (二)制度权威的四种状态
  影响制度权威建构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主体层面和客体层面。
  主体层面强调价值认同对制度权威建构的作用,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将制度权威划分为内生型制度权威和外生型制度权威。前者强调制度权威根植于主体内心对制度的承认和认可,制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