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4月中期

习近平的用典观/周海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海涛 日期:2016-06-07 10:48:2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其本质就是将天、地、人作为和谐的整体看待,这就内含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所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集大成者也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引用这些就是为了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然,现代法治又有别于传统的法家思想,传统法家更偏重以暴力、威权、典狱为主的惩治性手段,而现代法治还包含明礼、德治、民主、权利等多元化的措施。可见,习近平用典出入儒、道、法,却能取众家之长,同时也可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治国理政思想本身的复杂与多元。
  第三,从用典的方法来看,辩证扬弃,转换创新。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用他自己的话可以简约为两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前者是辩证扬弃,后者是转换创新。其一,辩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理念,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甚爱必大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法家的“华而不实,虚而无用”,“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些理念用之于今人的修身、为官、处世,依然大有裨益。但是传统文化也有糟粕,如儒家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就违背了现代科学、法治、平等的观念;道家的“明哲保身”“绝圣弃智”“小国寡民”,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知识就是力量”“做有担当的好干部”“扩大对外开放”也格格不入;法家的“重刑轻民”“法出于君”“刻薄寡恩”,与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天壤之别。所以,习近平才强调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其二,转换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转换创新要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古与今。古与今关系的核心在于古为今用,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比如,从民本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的转换创新。儒家民本思想中的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等理念,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时间内起过积极作用,但其终极目的依然是服务于统治者的“王天下”,同时由于内容上的空洞及制度监督上的缺位,导致中国古代最终无法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更不可能让民众真正享受主人翁的地位。而共享发展理念却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就保证了全体人民得以成为利益的主体,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又如,从治国先治吏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转换创新。古代的许多明君如李世民、朱元璋等都很重视从严治吏,但由于其未形成有效的制度,虽收一时之功但其后世之君却难以为继。而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