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4月中期

习近平的用典观/周海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海涛 日期:2016-06-07 10:48:21
大中丞括》一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用以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领导干部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于勤政务实,他在《之江新语》中借用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引导领导干部要让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为群众排忧解难。关于敢于担当,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化用曾国藩的“为官避事平生耻”,勉励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任事。关于清正廉洁,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的一段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三是治国之道。观诸中国历史,秦汉之际进入封建大一统时代,儒家意识形态开始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的治国理想是以礼治国,礼原本就包含刑赏、惩戒等外在约束性手段。作为一种习惯法和不成文法,礼与法又具有相通之处,故而儒家的礼治又具有礼法互补与礼主刑辅的特点。基于对传统儒、法长短之洞悉,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他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引用韩非子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讲话中引用王安石的“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用以说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他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还要吸收儒家思想中的礼治、德治思想,并引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予以说明。此外,道家处世智慧也被习近平吸收,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老子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细处、实处、小处做工作、干事业。
  四是平天下之道。“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自我的文明传播异乡、泽及他国,这才是儒家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被我们的先人推崇备至的人类文明观念。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同样运用了这种智慧。比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习近平提出要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种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源于中国儒家的天下观念。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引用于右任的“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诠释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以世界利益为出发点的外交观。当然,这种观念又包含着求同存异的和谐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引用《古今贤文》中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来说明中国愿意共建世界多元文明的愿景。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表明中国文化追求多元和谐的特点。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引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明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这些用典,都可谓是习近平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推己及人、和谐包容、诚实不欺的智慧运用于平天下的具体实践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