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2月中期

基于不当督导的强制性公民行为中介调节模型框架构思:一个质性研究/陈 明 高晓英 于桂兰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 明 高晓英 于桂兰 日期:2015-05-02 16:45:55
近几年,才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同样存在非自愿的OCB,从而正式形成了CCB的概念。但也正因为提出时间较短,国内外学界对此的关注尚不多,相关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而至于对CCB影响因素的实证探讨,更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跨文化研究的对比与检验问题。学界目前对CCB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CCB的定位、边界、内涵,抑或是其测量、构念间关系的研究均十分有限,因而相关结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工作情境中的适用性仍有待进一步确认。组织科学的相关概念基本都有其“情境适应性”[1]。不当督导、CCB等概念是在西方组织背景下提出的,相关的理论推导和测量也是以西方企业员工为样本,鉴于中西方文化情境的差异,它们能否应用于中国组织,有必要做进一步验证。
  第三,不当督导与CCB关系的作用机制问题。如前所述,由于边界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将CCB看作OCB的对立面,因此,尽管不少研究验证了不当督导与OCB间的关系,但这并不代表其与CCB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检验。不当督导减少下属OCB,及不当督导造成下属CCB,显而易见,两种关系的广度、深度及内在机理均有所差异。前者是一种消极退却行为,上司的不当行为触犯了下属的某些积极情感,造成他们“主动地”减少OCB;后者则是由于上司的不当行为给员工带来极大的压力或威胁,导致员工不得不“被迫地”履行公民行为。Vigoda-Gadot(2006)指出,管理者的压制、强迫等行为,很可能使下属形成CCB;万华等学者(2011)也从纯理论层面探讨了不当督导与CCB的关系,并指出了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压力感),然而,目前学界仍鲜有研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
  第四,不当督导与CCB关系的边界条件。众多研究已证实,不当督导对下属不同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可能受到不同的边界条件约束。仅有的几项直接测量CCB的实证研究也多是探讨CCB与其结果变量的关系及机制,而少数直接针对二者关系的理论探讨则只考虑了中介机制[2],仅有极少研究涉及二者关系的边界条件。虽然Zellars等人(2002)发现OCB的角色定义在不当督导与OCB间起调节作用,但类似的变量是否在不当督导与CCB关系中亦有相似作用,仍需探讨。
  本研究即在总结现有研究相关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该领域当前研究的框架模型,并主要针对上述不足,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该模型与中国组织情境的契合性,并探索未来研究新的可能性与方向。
  二、不当督导与CCB的当前框架
  当前关于CCB的研究框架仍十分有限,主要集中于探讨组织中CCB的存在性及其对组织的消极作用,对CCB产生诱因的探讨则仅见于相关的理论分析,鲜有研究从实证上予以考察。现有相关研究中,CCB的影响因素可能集中在不当督导和印象管理两方面[3]。但到目前为止,印象管理对CCB的预测作用仅限于相关学者的理论分析,学界并无任何实证迹象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而不当督导作为一种典型的负向领导行为,对CCB的预测作用已在学界得到初期的验证。但Tepper(2007)指出,国家文化可能是影响不当督导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在我国华人文化圈的儒家关系主义传统下,组织情境与西方有着显著不同[4],因此,中国组织情景下不当督导与CCB的关系如何,是否与当前研究证据一致,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从理论上看,不当督导是CCB的一个重要影响因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