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2月中期

对于权力的想象:一种网络舆情的理解视角/吴江龙 刘伶俐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吴江龙 刘伶俐 日期:2015-05-02 16:21:33
度计和晴雨表。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希望得出一个理想的结果,不能武断地切割舆情与相关概念的联系,舆情、舆论和民意都是对民众意见的表述,只是侧重点不同。从主体来看,舆情和民意的主体更为大众化,主要指民众百姓,而舆论的主体伸缩度较大,既可以指大众,也可以指具有可辨识特征的群体。从发生过程来看,民意经过了理性思考过程,舆论一般经过加工、总结和提炼,可观察度较高,而舆情则体现更加原生态的民众对某个公共事件的看法,夹杂着未加工和筛选的民众意见,这种意见大多数是众人的第一看法。从特征上看,民意的涵盖范围往往与政府事务相关,其情绪性相对较小,且比较统一或鲜明;而舆论和舆情的涵盖范围更广,但是舆情的原生态决定了其情绪性最为丰富,对一个事件的立场也往往最为多样化。
  简单而言,网络舆情是网络上的舆情,但网络并非只是舆情汇集的载体和映射,相反,网络是舆情产生、汇集的重要自变量。考虑我国传媒过去的宣传色彩,甚至可以说网络时代的来临直接导致了真正大众意义上的舆情时代。早期网络社区的低门槛准入、传播信息的快速、讨论平台的平等吸引了第一批以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为主的BBS粉丝。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网民的几何式增长,同时,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使得信息的传播不仅越发快速、廉价,也在不断重组信息的传播方式。比如近年来,微博的出现在带来信息的极大丰富与共享的同时,也导致信息的碎片化、简单化,成为不少网络谣言的重要诱因。由此可见,网络本身对于舆情的产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把一些负面舆情简单归结为社会事务的原因,显然是过于片面的。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是某件公共事务所引起的民众关注,和围绕该事务形成的民众情绪、意见,而网络本身也对该事务的产生和发展直接产生影响。
  二、网络公关事件中的想象
  案例1:2014年7月中旬,以清华大学校友为主的网络论坛水木社区中,一个网名为panjiaqiao的ID发帖感慨自己担任要职的父亲“一辈子未贪腐”,自己长大后才明白“一辈子清廉多么难得”。在这个主要供清华校友社交的论坛,如此一条“炫廉”的帖子虽然另类,但本身也无可厚非,可是接下来便有网友迅速扒出该帖主之前发的若干帖子,各个时间段的帖子内容显示,这位网友从2012年参加工作以后,虽然工资只从“4200元终于涨到5000元”,但“还好爸妈给钱在南三环、北三环买了两套房子”。网友把这条panjiaqiao自己发的帖子放在了回复中,迅速吸引了整个水木社区的注意,由此掀起了该社区数十年最大规模的人肉搜索,panjiaqiao的个人信息和其父母的信息被曝光在网络上,众人紧追不舍的一点就是“既然令尊如此清廉,试问两套价值几百万的房子从何而来?”
  案例2:2013年5月末,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5月31日,中国新闻社率先在网页上发布了灾情,与此同时,火灾的相关消息也在微博上开始传播,第二天,名字为“作家崔成浩”的博主发布了一条微博:“以前朝鲜有个地主,雇长工看护粮仓。长工经常偷粮,地主也一直没发现。一天,地主准备下去清点粮仓,长工跑进来说:‘老爷,不好了,粮仓着火了!’大家赶紧一起救火。火灭了,粮烧了,长工的秘密保住了。”该微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