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月中期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两性厅级干部的职业晋升/李 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娜 日期:2015-03-06 17:57:14
姆和幼托机构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在解决家务负担方面,两性也存在较大差异,73.5%的男性干部配偶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负担,而女性的配偶在家务方面给女性提供支持的比例却低很多,只占43.1%。
  职业发展与晋升。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力推进干部年轻化、专业化、革命化。这一时期,20世纪50年代出生组大多刚参加工作或处于职业的积累期,虽然也受到干部政策变化的影响,但由于大部分“50后”此时尚未走上领导岗位,所以影响有限。1990年至1995年,性别保障政策重新受到重视,女性参政配额制加快实施,为女性干部开辟了上升通道,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干部都受惠于这一政策。与此同时,年轻化、知识化干部的使用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这一时期,正处于30—45岁的“50后”知识化干部所遇到的发展机遇就比其他群体大。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其后的5年中,女性参政的配额制得到更广泛的执行。此时,“50后”女性干部成为参政配额制的主要受益群体。
  进入新世纪后,竞争性选拔力度加大。此时的“50后”也逐渐进入职业生涯的中后期,一部分成功者已晋升至厅局级,另一部分则因为年龄较大在竞争性选拔中失去优势。“60后”干部则刚刚完成职业初期的积累,进入40岁左右年富力强的时期。优秀的“60后”女性干部成为竞争性选拔和参政配额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后者也为她们的向上流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2006年,竞争性选拔制度深入推进,然而女性参政配额制却徘徊不前。在较低职级的晋升中,具有较高能力和专业素质的“70后”干部因为年龄和各方面的优势,在竞争性选拔中脱颖而出,走上政治舞台。“60后”女干部则要在有限的参政配额和更加激烈的职位竞争中争取向上流动的机会。
  从副厅级干部的职业晋升上看,随着出生组年龄的减小,提任正处级和副厅级的年龄也逐级递减。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干部提任正处级和副厅级的年龄分别为36.9和43.1岁,比出生于50年代的干部的提任年龄分别提早了4.3年和5.1年,而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干部提任的平均年龄均有大幅提前。各出生组男性干部提任正处级和副厅级的年龄逐级下降的趋势与女性相似。但不同年龄组两性升任某一级别存在不规律的差异,本文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受取样影响,不具有统计规律,因此不做具体分析。从个人职业生涯上看,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60年代的干部较早地升任到厅级,为其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出生于70年代的副厅级干部入党年龄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龄层,平均为23.5岁,从一个侧面说明,年轻的副厅级干部很早就显示出了较高的政治和领导素质,这种优势使得其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领先。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前文分析可知,大多数女性干部参加工作后7年左右进入生育期,而此时正是职业发展陆续进入独当一面的关键时期。能否破除生育期对女性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女性领导干部的成长至关重要。对男女厅级干部年龄层级模型的性别比较分析发现,男女副厅级干部和正厅级干部的年龄层级模型都高度相似。年龄、参加工作年龄、入党年龄、生育年龄、升至正处级年龄、升至副厅级年龄的平均值一致性很高。但女性干部由副厅级升至正厅级年龄与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