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月中期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两性厅级干部的职业晋升/李 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娜 日期:2015-03-06 17:57:14
升任正处级,90%的人46岁时均升任正处级,升任副厅级的平均年龄为45.8岁,其中有75%的人在50岁升任副厅级,90%的人在53岁时升任副厅级。进一步对现任副厅级干部升任正处级和副厅级时的年龄结构分析表明,正处级干部年龄越小于39.3岁,则晋升为副厅级干部的升职潜力越大;反之,如果干部晋升至正处级时年龄已超过46岁,则其晋升为副厅级干部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如果目标是晋升至正厅级,则需要更早晋升至副厅级。
  2.时代变迁与不同出生组党政干部精英年龄层级模型的差异
  现任的厅级干部群体涵盖了上至“50后”下至“70后”的广泛群体。他们成长的年代与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变革的时代相契合。本文把厅级干部的生命历程放置到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具体考察不同出生组厅级干部的教育、生育及职业发展。
  统计发现,在教育经历对参加工作时间的影响方面,与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副厅级干部相比,生于60年代和70年代的副厅级女性参加工作的年龄在推迟,分别为18.6岁、20.7岁和22岁;生于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副厅级男性参加工作的年龄分别为19.5岁、21.5岁和22.75岁,稍大于同期出生组女性副厅级干部参加工作的年龄。
  将出生组年龄的推迟放在社会历史脉络中分析,我们发现,教育过程的延长直接导致参加工作年龄的推迟。20世纪50年代出生组的教育经历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发生的10年,“50后”正处于7—26岁,正是他们应该接受完整基础教育的年龄。许多人因此丧失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进入工作岗位。但也有一部分“50后”得以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重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50后”相比,60年代出生组和70年代出生组的教育过程则基本没有遭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而拥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经历。
  生育与抚育子女对干部职业发展的影响。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启动对中国女性生命历程的转变有最直接的影响。女性由从前一生中主要的时间用于生育和抚养子女,变为用5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生育。计划生育政策启动时,50年代出生组则正处于18岁至30岁的生育年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影响了“50后”,并给“50后”女性干部精英的成长带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上的红利。
  随着时代变迁,男女干部的生育年龄也在推迟。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副厅级女性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分别为26.7岁、27.2岁和29岁,均稍晚于同出生组男性,他们分别为26.5岁、27岁和28.3岁。这说明大多数女性工作约7年后才开始生育,男性则一般工作约6年后开始生育。由于通常男性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年龄更小,表明与其他女性相比,女性干部在追求职业晋升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推迟了生育时间。此外,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影响了女性的生命历程,缩短了女性的生育期,为她们更多地投入职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生育和抚育子女也给领导干部带来了时间和精力投入上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男性干部的配偶为其分担了较多的责任和压力,而女性干部从配偶处得到的支持则低得多。对相关问题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孩子年幼时,与男性干部及其父母相比,女性干部本人及其父母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子女的责任和压力。孩子年幼时,女性干部更多地依赖自己的父母、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