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月中期

信访制度的功能异化:生成诱因与矫正之道/张光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光辉 日期:2015-03-06 17:46:17
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增加大量的行政成本,导致“因体制机制问题,地方官员常常两头受气”的尴尬局面。更糟糕的是,这种尴尬局面还会引起公众与政府更加严重的对立,侵蚀党和政府的合法性根基,危及政治与社会的稳定,从而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
  二、信访制度功能异化的生成诱因
  为什么具有良善初衷的信访制度却发生了功能的异化?在笔者看来,这既有信访制度本身的定位问题,也有信访制度运行的外在的观念和体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对信访制度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信访制度是公众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政府往往也宣称信访制度是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送上门的群众路线”。另一方面,政府往往把辖区内出现的人民信访活动看作是对自己的“否定”,因而对信访活动比较反感和排斥,尤其是那些无理缠访、闹访的现象,更是让政府感到焦头烂额。特别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由于维护政治稳定成为政府的核心任务,因而政府一般都坚定地认为,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这样,出现群众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的行为,就可能会冲击现有的社会秩序,致使政府一直对上访“绷紧神经”。此外,中国政治文化中对大团结、大团圆与和谐的价值追求,也排斥着这种看起来似乎影响团结与和谐的信访行为和信访现象。普鲁特(2013)的研究指出,诸如中国这样崇尚集体主义价值的国家,往往“关注群体和谐,故而将冲突视为洪水猛兽”,“各种直接应对冲突的方法都可能会破坏和谐”,需要“冒着丢‘面子’或者说失去‘社会声誉’的风险”。这样,政府往往会比较排斥这种可能引起冲突和风险的方式即信访。可见,政府对待信访的复杂情感是信访制度异化的重要诱因。
  (二)人民群众对信访制度的特殊依赖
  有研究者指出,“国外欧美日发达国家虽然都有类似我国信访的制度,但规模都不大,上访的人也不多,不像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系统庞大的官僚体制,却难以应付上访人群”[1]。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政治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下来并嵌入人们内心深处的“清官”思想、“青天”思想等也是塑造出人民群众对信访制度特殊依赖的文化诱因。还有研究者抱怨,也许正是老百姓的这种“青天”思想以及由此催生的对信访制度的特殊依赖,才导致了人民群众“信访”而“不信法”。在他们看来,这是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理念相悖的,必然会阻滞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但实际上,在笔者看来,与其抱怨可能隐藏在群众内心深处的“青天”思想,抱怨人民群众对信访的特殊依赖可能阻滞法治进程,不如考察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现实诱因。笔者认为,群众之所以“信访”而“不信法”固然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配置。毋庸置疑的是,在我国的权力配置结构中,行政权力实际上是位居于司法权力体系之上的。换言之,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行政权力比司法权力更具权威性,因而也更具有决定性。这种权威性和决定性就自然产生了人民群众的特殊依赖性,从而导致信访制度的“超载”。信访制度的&ldq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