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3月下期

从缺失到回归:提升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话语权的本土化论析/黄洪凯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洪凯 日期:2021-04-25 10:31:27
  【摘  要】中国之治在取得了举世成就的同时,囿于在治理理论探究方面起步较晚,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本土化缺失致使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难以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复杂环境。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塑造下的德性治理途径、礼法秩序规范下的教化治理结构、血缘亲族纽带下的柔性治理逻辑,为我国治理理论本土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有助于构建适应中国情境的治理理论、构建结构稳定的现代官僚体系、汲取传统经验以创新现代行政。同时,在我国治理理论本土化过程中,也需要把握本土化限度、规范性限度、适用性限度,即本土化不等于复古化、避免应用性价值的缺失、有理有用不等于有效适用。
  【关 键 词】治理理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本土化;话语权
  【作者简介】黄洪凯(1996— ),男,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基金项目】2019年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Sz278);2020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基层治理中社会矛盾风险化解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JD007)

  【中图分类号】C936;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6-0033-04

 

  治理以维系社会稳定及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无论是合作网络的多元治理路径模式还是善治、良政等目标理念,其研究都始于对西方成果及认识的移植介绍,而并非国家自生自发的产物。工业时代初期的中国基于时代局限性而采取“拿来主义”政策,造成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缝隙,出现脱离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与社会认识的理论,致使中国话语权在国家治理领域的下降。为此,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传统优秀文化和政治实践,在促进治理理论本土化以适应社会的同时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一、内生智慧:基于中国故事的本土化创新
  (一)治理理论本土化发展的理论特质
  和合精神塑造下的德性治理途径。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治理理论的本土化注入了中国智慧,内生性资源使中国治理理论本土化有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传统文化灵魂的“和合精神”则被当作治理理论本土化脉络中的“元精神”。“和合”文化被界定为“自然、社会、人际、人的心灵及文明中诸多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以及在冲突与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和合为新生命、新事物的总和”[1]215。可见,和合精神的本质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融合理性与感性处理社会关系,无论是天人和合或是内外和合,都是理性与非理性交流的产物,是不同于注重抽象思辨理性的西方治理理论的,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明显的道德化特征,是兼顾理性、感性与德性三者的本土化理论构架,其所建构的多重治理目标价值体系与多重驱动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就是基于相互纵横关系的多元治理模式。
  礼法秩序规范下的教化治理结构。中国古代不仅有法律规章,更有较稳定的社会秩序。由于中国古代既强调伦理道德也重视法律规章,故而与西方国家契约型社会模式有明显差异。传统中国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形式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