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3月下期

从缺失到回归:提升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话语权的本土化论析/黄洪凯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洪凯 日期:2021-04-25 10:31:27
、教化,以及刑名之学、南面之术、德主刑辅”等理念早已被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更是被称为治理成功的至理名言。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无不体现作为制度文化的传承,因而必须重视将传统的行政治理思想纳入现代前沿治理理论模式建构,推动舶来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建构,使西方治理理论成果能与中国当代治理实践及传统政治文化积淀有机融合,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实现善治良政的中国话语。
  (三)建构内生性治理理论的中国话语
  中西方治理实践的语境差异。中国自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西方各国均有不同,西方国家常靠武力竞争以夺取经济、政治上的自由从而开疆扩土,大一统的中国地大物博无须过度扩张与他国武力抗衡,君主追求构建专制统治下的有序的农业帝国。在中国历代帝王的治理实践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其便成为维系社会政治结构性稳定的重要支柱,治理理论本土化的核心即吸收以中国儒家优秀政治思想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具有本土契合性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走出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乡愁”的困境。
  本土化治理思想的哲学智慧。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智慧多体现于儒家学说之中。儒家文化认为中庸实为至高境界,要求治理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论语》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或中和被认为是天地之间普遍存在的根本之道,蕴含着治理之善道,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实现中庸之道后,天地万物皆自会各安其位,社会将井然有序,从而走向善治。在治理方式上,儒家坚持由己及人与道德感化的观点。《大学》中“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理念体现其思想,强调治理者应以身作则,要求别人的同时须让自己做到的思想,如此,人民才会自然效法以实现治理目标,所以《大学》中将尧舜与桀纣对比“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可见治理是否有效,政治秩序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理者的行为表率,治理作为自上而下的过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修身以正才能安抚天下,治理国家。儒家提出重民任贤的仁政理念,《孟子》中载“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提倡“重民”或“保民”,认为治理者与民众是劳力与劳心,即“治”和“养”的关系。《孟子》记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在治理过程中争取民众的支持以获得民心是极其重要的,否则,会像桀纣一样成为亡国之君。在满足人民所需和有效治理以维系政治稳定的关系上,孟子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其表述“恒产”与“恒心”关系的根本在于强调施行仁政的必要性[2],其措施皆为缓和冲突维系社会稳定及保持政治秩序的正常运作。
  中国传统治理实践的历史经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为国家治理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朝代的更迭演变过程中,各朝各代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可谓一朝一模式。唐太宗在位的23年“商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