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4月下期

乡村治理中村干部“国家化”范式的生成、影响与反思、优化/赵 森 张立杰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 森 张立杰 日期:2021-05-26 16:32:57
是“恶人”。但在农业税取消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资源下沉与治理任务增多的情境下,村干部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既要有良好品德,又要有资源调配能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乡村社会不断发展。就现阶段来说,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在农民中产生的村干部也面临着道德与能力诸方面的问题,不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现代化治理手段生疏。现代化治理要求村干部除了具备“室外”工作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室内”工作能力。也就是说,村干部既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调研能力,又要有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化治理能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标准化与程序化,要求村干部掌握编制与填写各种表格、上传照片与文件等技能。一些村干部虽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但由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履职。
  三、村干部“国家化”范式的双重性:功能价值与负面作用
  (一)村干部“国家化”范式的功能价值
  本地选举的村干部面临着秩序断裂、力量不足以及能力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国家化”范式的村干部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解决与补充方式,有效维持了乡村社会秩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良好的功能价值。
  1.重塑治理秩序,填补治理真空。维持乡村社会正常发展是“国家化”范式村干部的基本职责。在村级组织后备力量不足和无人接管的情况下,乡镇政府选派优秀干部到村庄任职,是国家行政力量对村民自治的一种帮扶,使得处于割裂状态的村干部产生秩序得以延续。根据村庄发展的特征与状态,乡镇政府灵活性地配置村干部,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功效。被下派的村干部肩负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惠农项目精准落地、优化村庄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等职责,在完成基本治理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乡村社会发展质量。另外,“国家化”范式村干部还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即一名基层干部可能到多个村庄担任村干部,这使其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真正了解乡村社会发展的矛盾与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促使国家资源、行政权力进一步下沉,促进乡村公共性问题的有效解决。
  2.完善激励机制,有效传导压力。村干部的行为动机一般有社会激励和经济激励两种。社会激励也就是声望、面子、人情等,在社会共同体解体趋势下,其激励效用在不断递减,甚至有些农民认为当村干部并不是体面的工作,只有在外面混得不好的人才会去当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的“国家化”范式不仅使得村干部这一角色的重要性重新得以展现,并且晋升渠道开放、工资薪酬提高等使得村干部激励机制不断完善。[1]下派到村庄的基层干部如果表现优异,就能够实现职位晋升,这使得村民自治与行政科层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传递出只要能力突出、成绩显著,农民也有可能成为公务员的信号,有利于激发其他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村干部职位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社会精英回流。与激励相对应的是村干部约束机制。在完全村民自治背景下,村干部并不隶属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对其管理也就受到一定限制。“国家化”范式的村干部是直接受乡镇政府管理的,乡镇政府能够通过绩效考核对村干部进行压力传导,从而使其不断完成治理任务、提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