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月下期

公共危机中的多元舆论博弈与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研究/王艳红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艳红 日期:2021-03-01 10:18:06
论场的角力。官方舆论场凭借其全局性与权威性,在舆情调控中处于主导地位。相比于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更多的是通过微信、微博、BBS、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渠道表达的,其自由便捷的特性使民间舆论场以前所未有的舆论力量快速形成更大的规模。虽然民间舆论场充斥着个人主义的宣泄,但也是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有时还会提供更接近真相的信息,应该成为官方了解民意、完善管理的窗口。因此,官方舆论场应主动吸收民间舆论场中的正能量,实现与民间舆论场的良性互动与有效贯通,团结广大群众共同战胜危机。
  2.国内与国际舆论场的交锋。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影响下,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国际舆论的生发和传播机制均发生重要变化,传统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多种传播主体交错叠加进入国际舆论场,呈现出国际舆论场与国内舆论场相互影响、复杂胶着状态。
  3.真相与谣言的交织。谣言是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反映了公众对信息特别是突发事件信息不明朗时的情绪释放。虽然随着事情的不断明晰,谣言会不攻自破,但若不及时处理,任其泛滥,不仅会将涉及的单位和人员卷入旋涡,而且会稀释和消解主流舆论,给公众带来焦虑甚至恐惧。化解谣言的途径就是公开真相,与谣言进行信息博弈。这既挑战着公众的理性判断与道德防线,也考验着政府的舆情治理能力。
  二、多元舆论博弈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领导干部缺乏网络舆情危机意识
  1.缺乏主动性和预判性。当网络言论汹涌而来时,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在其萌芽时敏感性不足,仅将其当作是“众声喧哗”的民众议论,不能科学预判舆情的走向,只有在事件逐步演变为舆情危机甚至群体性事件后,才被动地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还停留在靠传统方式引导网络舆情的思维上,在应对方式上缺乏互联网意识,认为可以通过传统自上而下的媒体系统来设置议程、管控舆论,从而出现回应不及时、管控方式方法僵硬等问题。
  2.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因怕受牵连甚至被问责,往往采取“鸵鸟”态度,习惯性拖延,不主动担责,期望其自行化解。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将网络舆情视作洪水猛兽,总是试图采取封、堵、瞒、删等“管住”的手段,实现危机的直接消散,追求表面的社会稳定,但这些行为往往是掩耳盗铃、事与愿违,会使网络舆情愈演愈烈。
  (二)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媒介素养
  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是其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体现,但从对不同地区、部门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调研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些领导干部虽接触媒体的主动性较强,但对官方主流传统媒体的信任度高,对微信、微博等社交类新媒体缺乏信任,没有将其当作倾听民意、化解民怨、为民服务的执政工具。同时,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公开的理念不足,导致在突发事件中下意识地采取拖延、隐瞒等做法,从而引发更大的舆论危机。二是一些领导干部对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对新闻与宣传的关系理解不到位,缺乏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和运用。三是一些领导干部统筹运用多种媒体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未能清晰认识到全媒体矩阵带来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