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3月中期

从封闭式小区到开放式“街区”:困境与出路/曾烨璐 廖晓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曾烨璐 廖晓明 日期:2017-04-26 11:18:36
iv>  第二,“街区制”有助于激发城市中的“街道眼”,加强公共安全。“街道眼”一词是由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的,她认为,街道的安全除了依靠警察外,更多地依赖于保护街道的眼睛——街道的天然居住者。人们会倾向于用眼睛观察街道,从而无形中起到监督犯罪行为的作用。同时,街道的居住者在日常邻里交往过程中,会逐渐通过区分“熟人”与“陌生人”来对“眼生”者进行防范,形成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因此,保持小距离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1],可以加强公共安全。
  第三,“街区制”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提升城市活力。封闭小区用设墙的形式把小区变成一座座封闭的孤岛,其对私密性的注重使得邻里间的人际交往也更为困难。邻里关系愈加淡薄,小区与街道的资源无法支持与共享,没有形成真正的城市性空间。“街区制”将住宅区与街道融为一体,使居住与商业休闲集中融合,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结合,资源普惠共享,有利于奏响雅各布斯所倡导的“街道芭蕾”,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社会氛围。同时,“街区制”政策的出台还顺应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趋势,也契合了我国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当前阶段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
  二、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面临的困境
  从2016年2月《意见》发布以来,网络上充斥着对“开放小区”的反对之声。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央视新闻、头条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发布的关于《意见》的微博下面,转发评论区几乎都是对“街区制”甚至政府的批判与质疑;关于“开放住宅区”的话题讨论区,讨论的内容也主要呈批判质疑之势。人们反对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人身安全受到侵害、业主缴纳费用受损、停车场等公共资源被占用、噪音污染严重、周边环境差等,甚至引发了对政府的批判,认为其政策决定不采纳民意,要求政府以身作则,先行开放政府大院。
  “街区制”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对城市生活有促进作用的政策,却在《意见》发布之初就遭到大部分民众的反对,在此后的实行推广阶段,势必会遭遇到不小的阻碍。本文将通过政策沟通的视角,从政策发布者、政策接收者与政策本身三方来探讨“街区制”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政策发布者
  1.内创型政策议程,与公众议程割裂。“街区制”从启动到发布,采取了“关门式”的政策议程模式,在不与公众互动的情况下直接推进政策议程创建。[2]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任何民意调查与征集,民众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了“街区制”政策的发布。在当前互联网普及的新媒体环境下,公民参与意识增强,人们渴望发声、掌握话语权,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而此次政策制定的不公开、不透明,不仅剥夺了公民参与表达的权利,违背了当前服务型政治治理理念,也积累了众多“民怨”,不利于后期政策的执行。
  2.政策信息不对称,前期宣传不到位。“街区制”政策从制定到发布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占有较多政策信息,而公众特别是政策目标群体占有较少信息甚至得不到政策信息。[3]虽然“街区制”在国外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