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0月中期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资本缺失及改革路径/尹晓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尹晓玉 日期:2016-12-08 09:41:51
族聚居的地理形态被分割,农民之间的熟人关系也趋于瓦解;二是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较高,收入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年轻人涌入城市寻找生存出路,留在农村的老年人与年轻人联系较少,村民关系日益趋于陌生,彼此间也缺乏对乡规民约的认同;三是村落整体布局趋于分散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大大削弱了作为利益主体的村民和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这种情况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二)乡村社会资本缺失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造成障碍
  由于熟人社会特征鲜明,村民之间相互认识、彼此熟悉,传统习惯、乡村民俗、乡规民约等在村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所以这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乡村社会中的信任、规范、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缺失,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造成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任资本缺失,导致农村基层社会主体缺乏活力。根据差序格局理论,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都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信任资本缺失会降低村民对其所处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农民彼此间若缺少信任,便不能很好地进行互利合作,乡村建设便缺乏农民行动的一致性;农民缺乏对村委会、政府的信任,对村规民约的认同逐渐降低,对政府的各项政策也不能积极有效执行,便可能激化农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矛盾;农民对基层社会组织持不信任的态度,二者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会导致基层社会组织支援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以上这些都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活力被削弱的表现。乡村社会信任资本缺失的消极影响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层层传递,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造成障碍。
  2.规范资本缺失,导致农村社会陷入非良性发展。乡村社会资本中有效的制度规范,往往能推动关系紧密、互信合作的民间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所依赖的道德、习俗等规范因受经济利益的冲击而逐渐削弱,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型乡村规范尚未真正确立,现存的农村制度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和约束力。村民之间互惠合作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难以持久,参与公共服务建设也就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协同力。加之目前农村法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际生活中村委会为民服务、为民排忧解难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村务管理制度、村约条例也不能有效执行,村支书“一言堂”和权力寻租等现象时有发生。正是由于农村社会中的规范资本缺失,导致农村基层社会主体性力量难以形成组织化的供给主体,他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意愿和动力不足,参与行为和农村秩序得不到有效约束和规范,整个乡村社会处于一种非良性发展之中。
  3.参与网络资本缺失,使得农村社会趋于涣散状态。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组织化的过程,如果没有组织,社会的涣散与消极就会表现出来。农民之间基于共同利益诉求因素形成具有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志愿服务组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这些形形色色的基层社会组织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