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8月中期

中国乡村复兴研究: 学术进展与未来走向/沈费伟 刘祖云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沈费伟 刘祖云 日期:2016-09-12 16:54:00
关系能够将村民很好地组织起来,调动他们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热情,共同致力于乡村的善治之道。欧阳爱权(2009)认为,当前乡村道德失范根源于市场经济的物化,功利意识侵蚀和拆解了传统道德,小农意识的文化心理阻抗现代道德的自觉生成,导致乡村社会道德发展的断层格局,因此,应从广义文化角度审视和定位乡村道德重建方案,通过教育与迁徙、文化自觉、村民自治等方面来重塑乡村道德。丛玉飞(2008)研究发现,重建乡村干群信任关系的路径选择在于:利益的满足是信任得以建立的基础,制度的建立是维持信任的保证,互动双方观念的改变是信任得以进行的内驱力。郑杭生(2006)研究表明,从客观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工程;而从主观上看,它还是一个重建社会信任的工程。他通过武汉市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论证了重塑乡村信任的具体路径。
  第五,乡村环境的整治。习近平提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当前乡村生态环境的美化也是乡村重建的重要部分。苏杨、马宙宙(2006)认为,由于管理体系不畅、资金来源不足、扶持措施不力、治理模式不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乡村环境的美化需要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在工农业生产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并倡导污染集中治理模式。张雪绸(2004)的研究表明,乡村环境的美化需要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于洋(2015)总结道:“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是农村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复兴,促进乡村成为富有价值的空间,实现乡村建设从被动的改造、功能提升到主动的、全面的特色塑造。
  第六,国外乡村社会治理。当前,学者们除了研究中国大陆的乡村重建议题外,还将研究视野延伸到国外的乡村再造主题上。黄杉等(2013)在分析了国外典型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路径及其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得出乡村重建应注重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的建设。此外,还有学者对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开展的背景、主要做法和现实成效进行了研究。
  三、中国乡村复兴研究的未来走向
  通过对现阶段学界关于乡村复兴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乡村复兴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伴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势必吸引更多的学者研究乡村复兴议题。尽管如此,学界目前关于乡村重建的议题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清晰地认识和反思这些不足,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一)加强乡村复兴议题研究,提升学术研究质量
  从目前乡村复兴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可谓是异常稀少。一般来说,一项研究议题的正式形成,首先需要大量的学者关注该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产生一定规模数量的研究成果,最后是有决定议题发展方向的高质量成果的出现,由此判断现阶段的乡村复兴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学术界最需要做的工作是加强对乡村复兴研究议题的关注与探讨,致力于乡村复兴议题的深化研究,增加乡村复兴研究的成果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