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8月中期

中国乡村复兴研究: 学术进展与未来走向/沈费伟 刘祖云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沈费伟 刘祖云 日期:2016-09-12 16:54:00
共参与的重要因素,进而严重制约了乡村政治信任重建,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村民公共参与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乡村干部的治理行为,提升普通村民的公共参与素质,促进村民公共参与的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政治信任的重建。田先红、陈玲(2010)认为,税收改革影响了乡村基层政权的角色与行为,削弱了基层政权治理能力,造成了中间层的缺失,给乡村社会秩序的维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由此,欲推动国家转型、建构现代国家,不仅需要强化对基层代理人的监控,而且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增强乡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再造中间层。李锦顺(2003)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了建立农会对农村发展的意义,认为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宣传和服务的作用,为农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社会吸纳的角度出发,谢志岿(1999)总结道:乡村政治再造主要应从乡村非农经济、自治组织、城市化三方面着手。
  第二,乡村经济的振兴。乡村经济的振兴是整个乡村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留住本地人,从而实现重建乡村、建设故乡的目标。胡靖(2009)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导致村庄凋敝的直接原因是集体经济被强行瓦解,政府财政又长期不下村,这种双管齐下的错误政策,共同扼制了村庄财政和村庄公共品供给,因此,乡村经济的复兴需要依靠发展集体经济来实现。胡静林(2013)研究表明,政府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辟了亿万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公共财政直接投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搭建了基层政府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对于复兴乡村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党国英(2005)研究发现,乡村财政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县乡公共管理体制本身,因此复兴乡村经济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公共品供需平衡的乡村治理结构,具体包括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推动乡村民间组织发展、成立农民自愿参与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广泛实行委托服务制等。
  第三,乡村社会文化的重构。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基础,乡村文化公共性的消解使乡村秩序失去了理论基础,乡村文化公共性再造涉及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把乡村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乡村知识分子的主力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公共性再造之中[3]。赵霞(2011)认为,复兴乡村文化就要培养农民主动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文明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使其成为富有政治热情、具有自主判断能力和现代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并能够积极、主动、合法、有序地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政治事务,自觉维护和行使自身的政治权利。郑文堂等(2015)研究发现,当今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化,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问题严重,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能使人们形成相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能通过增进彼此认同来提高诚信度和凝聚力,从而实现乡村复兴的目标。吴理财、夏国锋(2006)指出,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公共财政为引导,以农村文化精英建设为中心,以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为核心,最终形成农村文化“管理以县为主、协调服务以乡为主、建设以村为主”的新格局。
  第四,乡村社会关系的重塑。乡村社会关系包括村庄内的干群关系、人际信任、伦理道德等方面,重塑乡村社会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