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5月中期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治理结构与组织绩效研究/刘宏鹏 李少华 朱 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宏鹏 李少华 朱 虹 日期:2016-06-07 16:02:57
作用,对理事会决策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但目前理事会成员中仍以男性为主,女性理事的存在只体现多元化需求的象征意义,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影响效果不大。因此,提出假设5a:理事会成员的女性比例对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5b:理事会成员的女性比例对非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筛选依据
  本研究以民政部83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为样本,根据中国社会组织网公布的各基金会2013年度工作报告以及基金会中心网公布的基金会透明度及2013年度财务信息,并将其与各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逐项比对。在数据整理与筛选环节,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募基金会,最后选择72家财务信息披露全面、治理结构信息完整的基金会为样本分析理事会治理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其中以60家非财务信息披露全面的基金会为样本分析理事会治理结构与非财务绩效的关系。
  (二)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1.财务绩效的指标体系构建。Greenlee和Bukovinsky(1998)指出,财务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组织资源充足,可有效完成其社会使命;二是资源的使用方式符合非营利组织非利润分配和志愿服务等特征。Brown(2005)据此将非营利组织的初始财务指标划分为费用水平、公众支持度、筹资效率、净收入四个指标。本文归纳四维度的财务绩效指标体系为:费用水平、公众支持度、公益性、筹资能力。其中,费用水平为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其他费用之和与总收入的比值,公众支持度为捐赠收入与总收入的比值,公益性为公益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筹资能力为总收入的自然对数。
  2.非财务绩效的指标体系构建。Siciliano(1997)提出,除了根据客观指标对其财务绩效做出合理评价,运用主观指标评价其非财务绩效也是其社会使命实现程度的主要体现。本研究结合目前的法律和社会背景,根据民政部对基金会考核和监督的重点,选取如下非财务绩效指标:年检结果、评估等级、透明度。根据民政部《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年检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类;根据《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评估等级结果分为5个等级;透明度即中基透明指数(FTI),该指数是百分制。
  三、数据分析
  (一)理事会治理结构与组织财务绩效
  1.描述性统计。表1列出了基金会理事会治理结构变量以及财务绩效指标的描述性统计数据。理事会平均规模为18.069,样本单位均满足《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人数规定。在七个理事会特征变量中,其离散程度(CV=0.310)适中。
  根据理事会会议次数的频数分布情况可见,83.3%的基金会年度理事会会议次数为2,12.5%的基金会会议次数为3,表明大部分基金会都遵守了《基金会管理条例》“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的规定;理事会会议的平均出席率(M=0.803,SD=0.169)较高,合规性较高。
  理事会领取报酬的平均比例为0.117,其中52.8%的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比例小于或等于0.1,比例为0的占23.6%,这意味着大部分基金会在理事会报酬设置方面都比较谨慎。领取报酬的理事会成员的报酬均值离散程度(CV=0.567)比较大,反映了各基金会在理事会成员报酬上的差距较大。
  理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为58.847,其中60岁以上占比38.4%,55—60岁之间的占比42%,50—55岁之间的占18.2%,50岁以下的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