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5月中期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治理结构与组织绩效研究/刘宏鹏 李少华 朱 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宏鹏 李少华 朱 虹 日期:2016-06-07 16:02:57
间的关联性[3];刘丽珑依据91家基金会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将基金会财务绩效划分为三个主要指标,对理事会治理变量与这些指标之间的关联进行量化研究,从而为有效内部治理提供对策与建议[4]。
  国内从治理结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以财务绩效体现组织绩效,而忽视了非财务绩效,这导致理事会治理结构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解释力度不充分。因此,本文一方面进一步验证我国学者对理事会治理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创新性地进行理事会治理结构与非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假设
  1.理事会规模。整体来看,国内外均存在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规模比企业董事会规模大的普遍情况。Olson(2000)和Brown(2005)的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理事会规模较大,其成员的广泛管理背景有助于更好地履行理事会监管职能,保证决策公平,从而提高组织绩效。颜克高(2012)也证明,理事会规模的扩大可以改善基金会的费用水平以及筹资能力。刘志明等提出,理事会规模会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所影响,进而影响基金会信息透明度[5]。据此,提出假设:1a:理事会规模对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1b:理事会规模对非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
  2.理事会会议次数和平均出席率。目前国外大部分研究认为,理事会可能将更多时间用于筹集资金,由于缺乏正式的会议议程设置,以及较少参与到组织的具体运作中等原因,导致理事会会议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监管作用,因此,会议次数和平均出席率不会对其绩效产生影响[6]。此外,尚未有相关文献提出这两个变量对非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假设2a:理事会会议次数和平均出席率对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2b:理事会会议次数和平均出席率对非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
  3.理事会领取报酬的比例和报酬均值。刘丽珑通过回归分析证明,理事会领取报酬的比例与基金会财务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4]。谢晓霞对该现象做出解释,即非营利组织主要以社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货币报酬激励反而可能对理事会成员的志愿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产生挤出效应,有碍基金会管理效率的提升[7]。据此提出假设3a:理事会领取报酬的比例和报酬均值对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3b:理事会领取报酬的比例和报酬均值对非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
  4.理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在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中,李致平等(2004)的研究证实,综合行业高管的年龄结构对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这一点在非营利组织治理中也被深入研究,如刘树林和席酉民(2002)曾从资源吸收能力以及决策能力角度分别论述了理事会成员平均年龄的作用:较大的平均年龄一般代表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年龄增长,理事往往面临体力以及思维创新力的下降,群体决策方案的数量和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即理事会平均年龄与组织运营效率呈负相关。据此提出假设4a:理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对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4b:理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对非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
  5.理事会成员的女性比例。关于女性比例对组织绩效的影响,Erhardt等(2003)认为有正向影响,Haslam等(2010)认为有负向影响,Konrad等(2008)则认为无影响。之后,Erhardt将自己的观点拓展至基金会进行验证,得到进一步解释,即只有当理事会中存在较多的女性理事时才能发挥其积极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