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5月中期

政治系统视域下我国反腐政策综览/李芳凡 张 媚 戴晶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芳凡 张 媚 戴晶晶 日期:2016-06-07 15:26:12
入。支持性输入则是指公众或个人对政治系统的赞同,通常表示的是对行政部门的政策或价值导向的支持,包括情绪上和行动上的支持。
  所谓转化,是指政治系统中的决策者根据输入进行的政治决策过程。系统输出具体指出台的政策及实施政策的行为,包括权威性输出和相关性输出两种类型。权威性输出是指约束性决策、法律规定规章等,而相关性输出则是政策及相应政治许诺等,采用的方式以利益恩惠为主。反馈环节,是政策出台后,社会公众对政策做出的反应再次输入政策系统,为决策者对现行政策作出改善提出可靠依据和建议,从而形成新一轮输出。政治系统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输入—转化—输出—反馈—再输入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实现政策的高效运作的。
  (二)关于反腐的文献述评
  1.国外文献述评
  首先,在腐败的成因方面,亨廷顿认为,腐败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转变,带来财富和资源的累积,使政府权力支配范围扩大,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腐化。麦切尼则从寻租理论出发,分析寻租和腐败的关系。他认为,寻租行为是腐败的典型表现。政府的行政干预有利于或威胁企业和个人利润的提高,因此,政府通常凭借“政治创租”引发企业和个人向政府贿赂的行为。
  其次,学者对腐败的结果做过介绍。不少学者包括麦切尼在内都认为,腐败直接造成社会资源的过度浪费,导致效益低下,同时也阻碍改革的进程。但以罗伯特?科里特伽德为代表的“腐败功能派”则指出,腐败可以推动资源的利用,提高公务员素质,同时“腐败使奋斗中的资本家得到资本,减少了资源浪费”[1]。
  再次,基于“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之说,在腐败的防范与治理上,西方普遍采用的是权力制衡的方法。包括洛克、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在内的学者都认为,只有通过权力的分立和制衡,才能限制权力不受控制的使用,监督权力的执行情况。后来美国国家政体建设时杰斐逊提出来的“强力必须以强力对抗”也正是权力制衡的体现。另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亚维利和卢梭等思想家对腐败有共同的认识,他们相信防治腐败的方法是教育、广泛的政治参与,以及把限制财富积累作为构建社会结构的补充手段[2]。
  总的说来,国外对腐败成因的分析精确,因此在制度建设中从源头减少了腐败的发生率,保证了相对廉洁的政治环境。我国可以借鉴其关于腐败成因的研究,结合中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分析当前我国腐败的动机。
  2.国内文献述评
  在腐败成因的论述上,吴思从古代的官场角度分析了腐败的形式及结果。吴思认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潜规则”,“恰恰是这个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以此解释官场诸多卖官鬻爵、私相授受的腐败行为[3]。任建明等人则认为,腐败的产生是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结合的结果[4]。
  在反腐模式上,徐祥军、廖晓明、刘圣中认为,当前的反腐模式主要有廉政教育式、刑罚威慑式、制度控制式及运用网络信息化的和谐反腐模式[5]。胡杨从模式转型过程分析,认为我国反腐历经“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及如今的“制度反腐”和“体系反腐”阶段,逐步实现了我国反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