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2月中期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素质的三重要求探析/陈思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思宇 日期:2016-01-27 17:25:10
冲突,理解差异就成为现代社会公民与公民互动时所应当具有的素质。多元文化教育学家Young提出,公民在交往行为中应实践“相互尊重差异”,反映了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的多样化社会群体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应当克服一刀切、一元化的思维定式。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在多样性、分歧性、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中,“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处于转型期社会中的公民应当具有多元的共识,理解、接受并尊重文化差异。
  从公民素质包含的技能和参与层面进行分析,目前全球化已经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媒体、生态多个层面,形成了交互影响的局面,最终跨越家庭、社区、城市、国家等范畴。在受到全球化冲击的社会图景下,在公民之间的交往中,需要公民具备既肯定自我又包容他人、能够在各种社会组织脉络中与他人互动及合作的公民素质。目前,虚拟网络社区已经成为虚拟公共生活的载体,网络造就了新的主体互动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通过健全的参与渠道投入自己的知识技能,不再只是作为被动的受支配者,而是作为积极自发的行动者来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由于网络交往更多的不是面对面的互动,而是匿名的线上交流,因此在技能方面,公民需要具备沟通表达技巧,“以语言行为为基础,以交往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协调为基本机制,以达到交往共同体各主体之间共同认可的合理目标为目的”[6]。通过公民之间非中心化的交往模式,在反思和对话中克服偏见、解决冲突问题,甚至进行跨文化的合作,关怀弱势族群,使网络平台真正成为社会治理中富含公益能量的平台。
  
  四、结语:社会治理是实现公民主体性的有效路径
  
  马克思认为,理想的社会形式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能够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它是由党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配合、公民全面参与的活动,因此,社会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合作关系。人们选择合作,理所当然是因为合作对于推动个体与共同体的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组织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合作,能够促使公民用符合民主法治程序的方式实现个人需求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在善治中形成公共性的累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使国家主导作用与公民主体作用有机统一,公民以主体身份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自我治理,是延续和发展公民社会生命的助推器,这一进程有助于公民在社会和历史中实现主体性,从而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宇,刘晶.论身份与角色二重化中的公民主体性及其重建[J].理论与改革,2015(5):10-14.
  [2][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卷:文艺复兴)[M].奚瑞森,亚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
  [3]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225.
  [4]张康之.论社会治理中的身份与角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9):4-14.
  [5]许继霖.共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