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2月中期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民素质的三重要求探析/陈思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思宇 日期:2016-01-27 17:25:10
这些既是公民应当具备的能力,也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与此相对应,在组织活动中,公民需要具有理性思辨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在社会伦理规范和道德良心的提醒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到文明社会的公民责任。由于人的行为不可能一直合理无误,也有盲目和冲突的可能,因此,公民需要在社会群体和组织行动中对自己进行反思,这些构成了公民与社会关系层面的公民素质。公民与社会关系层面的公民素质最能体现公民身份的公共性,即公民借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生活时所遵守的公共伦理规范和价值标准。
  从公民素质的态度与情感层面进行分析,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具备对平等正义等社会基本价值的认同,具备对社会的理解力、社会责任感、敬业乐群的精神,重视公平公正,以社会正义来节制个人私利,使个人私利不损害社会利益。罗尔斯提出,社会的基本品格包含基本自由、机会、自尊等因素,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不管公民追求何种人生价值或人生目的,都不能损害社会的正义性,应使公民的正义感同社会的正义程度相互促进。工业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社会互动空间的变化和社会功能的高度分化。现代人的生活被分割成许多琐碎的部分,道德情境不再具有统一性,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片段与社会交往中呈现出分裂的道德形态。随着人们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切换,道德生活的整体性也随之破裂,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社会规范也越来越模糊。在这种挑战和压力之下,公民应该提振人文精神,树立道德耻感的底线意识,使社会发展与人文关怀并重,提高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扮演适当的社会角色。大部分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际冲突与道德败坏等,都不是靠获取知识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具备社会关怀意识,这种关怀意识对公民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塑造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具备关怀意识的公民才能在组织活动中践行理性正义的价值观,如尊重公共利益、关心公共议题、追求共善等。
  从公民素质的知识与理解层面进行分析,公民的社会化过程是由生物人上升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将所处社会的文化、价值、规范与社会角色的要求内化成自身行为习惯的过程。公民需要认知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学习个人所处社会的文化规范。社会化也是一项持续进行的过程,现代公民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急剧变迁,必须通过终身社会化来不断学习新的规范与文化,使自我具备广博的知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在功能上相互依存,社会成员则通过一定的价值标准、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建立个人在社会中的互动关系。在资讯丰富的全球化社会,无数的文明丰富着人们的视野,公民不能再以过去的知识来面对未来世界,因此,在社会理解层面,公民不能局限在特定的议题上,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与全球,都可以纳入公民社会学习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交流频繁、彼此影响,公民要体认到,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共同生存,因此,需要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环境生态等层面的情况,了解全球发展趋势和风险社会之下世界发展的未来去向,了解人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交互关系。
  从公民素质的技能和参与层面进行分析,在网络社会,资讯交流频繁,面对庞大的信息来源,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