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0月中期

论网络谣言对政治文化的威胁及其治理/李 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娟 日期:2016-01-18 17:25:17
义市场经济转型,政治文化从传统的皇权至上和权力膜拜向现代的平等法治的民主文化转换,个人意识从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文化转变。所有社会结构的关键性领域都在发生急遽变化。社会结构性调整也是一个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不可避免会产生错误与失败。错误积累而未及时改正会导致民众产生对未来不确定甚至怀疑的心态,这种心态一旦蔓延,就会为谣言的产生准备心理条件。谣言将社会变动所引发的潜在社会心理通过更加具体的事件形式爆发出来。“谣言潜在的所要表达的东西比其提供的表面消息更为重要”[1]。谣言制造者深谙此种政治心态,因此制造与此吻合的虚假信息,煽动不知实情而感情上强烈认同的民众接受它、传播它。
  (二)虚实交换的互联网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巨大温床
  互联网虚实交换的传播方式,大大超越了传统文字传播和口口相传方式在信息传播范围上的时空限制,也大大增加和提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量及传播信息的兴趣,这为谣言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虚实互动的web2.0特征使技术与人的互动方式无障碍融合,人们不仅可以自由接入和退出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而且可以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加入每个个体的社会体认和观点,丰富信息内容,增加信息的可传播性。这就会模糊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为谣言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虚实交换中的人们往往难以把握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在倡导个人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为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恶意诋毁提供了最佳掩护,从而促使更多的虚假或歹意的言论不断涌现。虚拟交换还使网络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每个在互联网中活动的人对网络事件信息的认知如同盲人摸象,只能获取其中的部分信息,然后再通过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只言片语的网络信息进行个体化解释,难免有失偏颇,这就为谣言制造者搅动民意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互联网技术使谣言的社会影响力更大、破坏性更强。在政治文化领域,谣言对社会文化尤其是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的破坏性和颠覆性不容低估。
  (三)流瀑效应的全民参与是网络谣言爆发的行动主体
  谣言是集体偏见极化的表现形式,同其他任何无组织的集体行动一样受各种集体行动效应的影响。典型的集体行动逻辑造就了社会流瀑效应,这是指一种人们并非依据自己实际所知而在人群中传播的观点或信念,而是由于“倾听者和观察者往往高估他人的行动依据独立的信息,而非根据社会压力的程度”[3],过分关注其他人员的观点与判断而隐藏自己的看法,采取与他人一致的观点和判断,即使他人的观点或判断是错误的。网络谣言具有全民参与的主体广泛性特征,流瀑中的群体在集体思维的压力下会快速地相信谣言,而且越传越多人相信,越多人相信,人们就会越相信谣言的内容。网络谣言通过“主体式占领与反复性攻击的方式,短时间内铺天盖地涌过来”[4]。传统谣言的产生与特定地区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局部性。但是互联网不同,互联网有自身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超越了时空限制,可以达到全民参与的广度。全民参与的网络谣言是一种变异的公众舆论。传统民主理论认为社会治理应由公共舆论来实现,因此谣言在没有被证实之前,其作为公共舆论在政治程序和政治道德上是无法被约束的,这势必导致谣言的控制和治理难度加大。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