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0月中期

公众参与网络问政及优化策略探析/原 珂 乔印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原 珂 乔印久 日期:2016-01-18 16:45:15
现过“我没有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来面谈”这样的雷人回复。网络官僚习气蔓延,不仅不利于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还容易积蓄潜在的民意怨恨,酝酿民意爆炸,加剧官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多是源于群情激愤,而对相关事件当事人进行诋毁、辱骂等带有攻击性的言论,更有甚者则进行人肉搜索,进而演化为网络审判等恶性事件。这类倾向性的表达在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或公共事件的舆情反映中愈演愈烈,不时使网络民意走向网络暴力,而这恰恰是网络社会虚拟性、匿名性的一大弊端。其原因主要可归为两点:一是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二是网络问政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例如,当网上曝出某件具有典型性的事件时,网络民意往往会迅速朝一边倒的趋势发展,形成网络舆论围攻,甚至呈现出网络审判之势,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审判机关的司法公正,如备受争议的李天一案。因此,网络问政的暴力化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造成官员对网络的恐惧。
  4.网络欺诈。网络欺诈主要指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发布各种虚假信息或大肆炒作,以混淆视听,误导网络民意。由于网民个体知识和信息的局限、个体身份的相对固定和单一,使得一般民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缺乏完全理性和鉴别能力,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证实这些信息,从而使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和各种政治势力或集团乘虚而入,组成网络意见领袖、网民调查团、网民专家团或网络公关公司等,在事件的聚焦和传播过程中进行曲解和负面引导,造成民意错觉,导致民意的虚假性、非理性和非规范性,扰乱社会秩序。
  5.网络腐败。网络腐败主要表现为部分网民或政府利用网络灰黑势力②对于己不利的事情或事件进行“网络灌水”或删帖。就网民而言,一些网民个体或团体唯利是图,在网络上制造出大量的虚假民意,借此诽谤竞争对手,干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例如,蒙牛与伊利公司之间的黑公关事件,360与腾讯公司之间的相互攻击等,都是由网络水军、网络公关公司作为幕后推手策划的。对政府而言,则表现为网上一旦出现对其不利的负面信息,如类似于揭短亮丑的帖子,相关部门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其迅速删除。网络问政的腐败化不仅影响了网民正常利益诉求的表达,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
  
  三、公众参与网络问政的优化策略
  
  当今社会,网络问政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政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然而,针对上述公众参与网络问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公众在态度表达过程中的不同基础,亟须公众与政府共同做出不懈努力,以不断持续优化公众参与网络问政。
  1.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普及网络教育,既是保障网络问政的基石,也是解决公众参与网络问政发展失衡问题的有效举措。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技术平台无疑是保证网络问政绩效的关键所在。因此,为进一步鼓励与支持民众多上网、少上访,积极参与网络问政,应大力拓展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关信息平台建设,加速推进电子政府建设,同时推进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拓宽民意集中和交流的平台。例如,早在2011年9月26日,集网上信访、电话信访、手机信访、视频信访四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