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8月中期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基础性困境——基于社会视角的透析/齐久恒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齐久恒 日期:2015-11-10 17:24:36
人在“唱戏”,难以有效传递自己的合理愿望。
  假如上述诊断境况至少部分是正确的话,即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大部分是由其总体性精英们所把持,并由此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圆圈结构”,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霸权,而身处外部的普通民众难以“入圈”,或者干脆不屑“入圈”,那么公民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前程势必会令人担忧,因为它已离原先的使命或宗旨渐行渐远——公民社会组织的本意夙愿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怀社会弱势群体。
  (二)社会流动内卷化招致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生发动力的“衰微化”
  我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亟待相关志愿者积极参与,而诸多社会志愿人员踊跃参与须臾离不开公正、科学的社会流动,唯有健全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才能促使公民社会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新陈代谢。然而,拘囿于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的封闭化、社会阶层流动的“内卷化”,很多公民社会组织培植缺乏相应人力资源的补充与支撑。通观目前我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实况,其参与组织的核心成员大部分是政府离退休人员或社会知名人士,而一些社会边缘性群体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鲜少加入其中。其缘由何在?纵然与部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紧密相关,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其背后隐藏的深刻逻辑更多是合理社会流动机制的缺失。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的束缚,所以诸多农民或“农二代”很难流动或真正落户到大都市进行工作或生活,更无暇在大城市里加入公民社会组织。时下我国“农二代”的现实境况或许予以我们较好的注脚,诸多农民群体或“农二代”的社会位置正处于一种凝固状态,几乎丧失了在大城市扎根的机会。故此,一种“洋葱型”内卷化的社会阶层流动结构正在渐趋形成。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我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分布区域结构,不难发现,其在大城市发育的公民社会组织可谓是明显集中,而在广大农村基层地区萌发的公民社会组织则是十分稀疏,其重要缘由在于: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正如有报道所撰写的,“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正是在这种生活困境之下,广大农民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千方百计地找寻出路,所以是自顾不暇,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参与或发展各种公民社会组织。然而,公民社会组织要在中国孕育萌生、茁壮成长,并获得稳固持久的效力,倘若没有广大农村群体踊跃参与的话,那么必将是一项重大的缺陷,因为农民是中国整个社会阶层人数最多、力量最庞大的群体。
  三、公民社会基础的孱弱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公民社会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和演绎。诚如英国公民社会理论学者约翰?基恩所述:公民社会一词尚无准确定义,而且多变,乃至成为激烈讨论和争论的题目。
  在传统意义论者的视野中,公民社会是相对于自然状态而言的,它表征的是政治共同体、政治国家或政治社会,彰显的是文明程度。公元19世纪,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第一次将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明确区分开来,并赋予它新的意蕴。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是处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地带,它是与自然社会(家庭)和政治社会(国家)相对的概念。公民社会作为一种“外在国家”,由三个部分组成:需求的体系——市场经济;多元的体系&m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