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2年6月中期

积极领导:一种新型领导范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熊克寒 日期:2012-07-09 11:47:17
导向的领导模型。与旧领导理论热衷于紧盯人的消极面不同,这些积极型领导理论(注:积极型领导≠积极领导)自觉地关注人的内在积极心理优势,并按照自己的研究旨趣,从积极心理学的某些概念范畴出发,建构各自的理论模型,这些积极型领导理论模型开始对心理学、领导学等相邻学科、概念的思想进行整合,试图建立综合性的、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但是,这些整合多数都像搭积木似的,将若干相邻的、甚至是互不关联的概念机械地罗列、堆砌、拼装在一起,不仅被整合的概念范畴数量有限,而且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获得验证的更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整合出一个公认的整体性领导理论来。因此,这些积极型理论依然是原子式的、特异性的、局部的、零碎的和微观的。另外,受历史惯性作用,这些理论仍然有意无意地将专注重点放在正式组织、工作场所、正式领导、正式工作目标上,很少问津非正式组织、无组织情境下的领导、非正式领导现象。领导理论需要更全面、更系统、更和谐的再整合。
  概而言之,尽管上述领导理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已经出现了积极化、内倾化、整合化、均衡化、复杂化、生活化的趋势。以内倾化趋势为例,历史地考察一下上述领导理论和研究的关注点就不难发现,尽管领导学的发展历程蜿蜒曲折,但整个领导学的兴趣点还是遵循了一条“结构→过程→功能→内在品质→整体积极”的逻辑发展路线——从最初关注领导自身特质(特质理论)、行为(行为理论),到关注外部情境因素(情境、权变理论),到再次回归到领导者自身素质(伦理、灵性、真实性、责任、自我牺牲、情绪智力等)。这种“从终点回到起点”的理论大循环,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是领导自身发展内在驱动的结果,也是领导学研究自我反思、主动扬弃的结果。这种探讨领导伦理、道德、价值、意义等内在积极品质作用机制和效用的研究,触及普世原则、永恒价值观等人性化命题,比当初仅仅关注领导人格特质更深刻,影响也更深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领导力就如同健康、快乐、爱及健壮,是一种人类固有的积极本能。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卓越的领导者。真正的领导力源于人们的内心和精神,而非外在的技能”(彼得·凯斯特鲍姆:《领导者的内心修炼:追求卓越的领导气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领导者追求的卓越,不再仅仅是指组织机构业务上的成功,还包含了员工的个人发展、价值尊严、幸福美满和健康长寿。
  当今时代和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催生整体性积极领导范式出现的外部驱力。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向积极方向转化。笔者将这种价值观的新变化概括为12个方面:工作层面→生活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竞争→友善,利益→体验,利润增长→道德责任,追求表层→注重内涵,有效性→正确性,单极化→均衡化,工作单位→回归家庭,工具化→意义感,男/女性化→中性化,离散性→整合性。这些价值观层面的积极变化,既为积极领导理论范式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和文化环境,也为领导者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提供了外部压力。另一方面,现实呼唤具有高度道德水准和责任意识的领导者出现,人们希望,领导者不单单擅长实现业务上的“有效性”,还应该更多地表现出道德上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