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与完善路径/卢爱国 陈洪江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卢爱国 陈洪江 日期:2021-12-22 09:54:45
义国家的政党都是建诸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之上,夺取政权、掌控政权自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目标,但在选择政党制度方面,最终采用了共产党“一党制”。这种政党制度在民族国家构建中发挥了重要功能作用,但一党执政逐渐演化为一党专政,产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弊病,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中华民国初年的多党试验和国民党时期的一党专制,皆试图探寻国家构建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政党理论指导、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和传统的文化元素吸纳,其结果是要么使政治陷于纷乱,要么使民主产生异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改西方“两党制”“多党制”的权力争夺轮替和原苏东国家、旧式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权力垄断专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不同的政治角色定位分享国家权力,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长期掌握国家治理的全面领导权,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长期享有国家治理的参政议政权和民主监督权,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世纪伟业,形成了“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党政关系格局,超越了传统的排他型或垄断型党政关系模式,进而创新了世界政党体制下的党政关系模式。
  党际关系新:平等共存而非恶性竞争,合作共治而非零和博弈。围绕国家政权的“标的”,政党之间必然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关系,进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党政治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迪韦尔热把政党制度看成政党共处的形式和模式。[1]可以说,党际关系,尤其是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是政党政治的核心结构。人类政党政治演进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历史机缘、相异的政治理念、异质的民族传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党际关系模式。在西方世界,竞争是政党关系的本质和主流,各党派常以权力制衡为借口,围绕各类选举开展恶斗、围绕公共议题相互否决,党派关系陷入恶性竞争,国家利益屈从党派利益,带来政治冲突和执政低效,使政治发展陷入危机和衰败。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实行“一党制”,试图通过消除其他政党存在的空间或同化其他政党,规避多党制国家政党之间零和博弈的困境,但也因政党监督的缺失出现公权滥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改西方“两党制”“多党制”的政党竞争模式和原苏东国家共产党“一党制”的政党排他做法,秉承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等优秀传统政治理念,以共同政治基础上的政治合作和民主监督替代党派利益至上原则下的政党竞争与政治对立,形成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党际关系新格局,纠正了西方世界各政党“打橄榄球”式的零和竞争模式,超越了原苏东国家共产党“独自打保龄球”式的排他模式,从而创新了世界政党体制下的党际关系模式。
  党社关系新:人民代表而非资本代表,整合工具而非分化工具。从规范意义上讲,政党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和桥梁:一端连着国家、政府、权力,因为只有掌握权力,或对政府的运作施加影响,政党才有存在的价值;另一端连着民众,因为只有得到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支持,政党才能生存和发展。可见,政党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会性,党社关系是政党政治的重要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作为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产物,西方政党制度已蜕变为垄断资本维护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