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任期制下领导干部决策动机的异化与回归/张 坤 张智勇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 坤 张智勇 日期:2021-10-21 11:31:49
治经济周期理论相契合,更具备理论与实践的说服力。初任新职,由于对信息不全、关系生疏与决策风险的芥蒂,决策主体会产生谨小慎微的避险心态,通过降低目标和分化风险以求平稳度过岗位适应期,进而表现为行政工作中的稳健决策。随着经验与能力的提升,地方领导干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将逐步放宽决策胆量,进而提高政绩目标。待到临近任期结束之时,其努力与投入将有所下降,因为此时即便投入,产出也无法作为自身政绩,反为下任做了嫁衣。而任期结束的前一年通常被界定为领导干部决策风格切换的重要时间拐点。
  (二)弹性任期下决策动机的渐进式逻辑
  相关研究指出,在“任期弹性、随时迁调”的制度约束下,地方领导干部面临随时被考核的可能,这将迫使其做好短期政绩规划,进而形成渐进型决策的主观动机,多表现为决策目标的逐层加码。该动机多受以下两种因素的驱使。
  1.政绩“不可坠”特征推动目标拔高。由于弹性任期制度的“任期不可决”特征,部分领导干部会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好随时迁调的心理预期,但若在近期的职务变动中未能成功升迁或调整,在机会相对减少的情境下,其需要设立更高的政绩目标以期为下轮考核添砖加瓦,且后期表现得越好,越能为自己创造机遇。因此,对于官员而言,其政绩表现只能逐步攀爬,尽量避免下坠或波动。部分学者也基于政绩考核对决策目标攀爬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地方干部“晋升锦标赛”理论。[3]正是由于政绩的“不可坠”特征,随着任职时间的推移,地方领导干部会自发地产生拔高决策目标的主观倾向,但该倾向往往受制于协商民主下集体决策的约束而趋于收敛,最终表现为决策目标的缓慢提升。
  2.公众“短视化”期待引导决策动机。一方面,相对满意论认为,在诸如法律、制度、道德、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人们在行为选择时很难秉承最优原则找到最优解,仅能在相对满意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非完全理性思考,从短期利益预期维度进行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从预期满意论来看,人们普遍处于相对满意的现实状态并且对未来生活抱以“刚性改善”的目标,当改善达到短期利益预期时,其将处于更高层次的相对满意状态。基于上述理论,公众对于一项决策的期待并非仅着眼于其长远利益,而普遍更关注其对短期利益预期的保障程度。为迎合公众对于短期利益预期与刚性改善的现实需要,地方领导干部制定决策的过程须是渐进前进、刚性提升的逐层加码过程。[4]
  
  二、现实情境:任期调控造就动机偏移
  
  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届任期为五年,且在同一职位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个任期,这是对我国领导干部固定任期的明确规定。但实践中,多数领导干部往往难以做到满任。上级会根据干部在任内的绩效,对干部实际任期进行合理调控。我国领导干部任期模式充分展现出固定任期的弹性化操作特性,成效显著的同时也造成官员决策动机的分部化流弊问题。该问题受到组织体制与行政层级的权威压制而得到缓解。
  (一)固定任期下的弹性调控
  1.“三年之政”的经验性法则。我国固定任期制度形成已久,但随着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为鼓励更多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的年轻干部争做时代先锋,党和国家按照干部&ldquo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