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权力隐性腐败的内核、外显与治理机制——基于“一家两制”情境/王保坤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保坤
日期:2021-06-15 10:08:33
影响型利益冲突。领导干部与亲属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利益链条输送,一般不涉及第三方。领导者的亲属是企业管理者或者直接从事经营活动,领导干部则通过手中的权力为亲属的经营和管理大开方便之门[2],比如政策偏向、执行打折、权力施压等,一方面将更多的资源输送给亲属,另一方面对阻碍利益链的各种因素进行清除。根据案例分析,亲属从事的领域越接近领导干部的管理范围,这种利益冲突越为明显,领导干部能够以打招呼、做批示、给暗示等手段对各方面施加影响,便于亲属立项、贷款等。
3.复合型利益冲突。复合型利益冲突属于一种较为恶劣的腐败行为,领导干部亲自参与到经营管理活动中,既充当裁判员角色又身兼运动员角色,与其说领导干部是为亲属谋利,不如说是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红顶商人”是对这种类型领导干部的精准画像,复合型利益冲突下领导干部穿插于公共部门和私人经营之间,公权完全演变为私权,会产生政府内部机密泄露、公款私用、洗钱等一系列严重贪污腐败以及违法乱纪行为。
三、“一家两制”运行的外显逻辑:隐藏在政商关系下的利益输送
领导干部帮助企业发展是其职责所在,是正常的政商关系的一部分。但“一家两制”则是披着正当、合法外衣的利益输送,是一种不健康的政商关系,领导干部通过多种非正规手段形成了家庭内部的利益链条。
(一)有失公允的政策偏向
公共部门、公共权力、公共责任都强调公共价值取向,公共具有深厚的含义,除了代表大多数人,还具有公平、正义的内涵。因此,不管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都要求领导干部秉承公平公正性。“一家两制”情境下的领导干部是缺失公正的,其将公共权力私人化,是抛弃公共性原则的一种政策偏向。政策制定与执行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行使这一权力原本应是以社会公共需求为导向的,但在“一家两制”情境下,领导干部权力行使、政策制定只是以自身或者亲属的需求为标准,制定的政策是为了维护家庭内部利益,而不是社会公共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亲属所经营的企业、项目在收益上会远高于他人,这并不是由于他们拥有高超的管理能力,而是特殊条件所引发的竞争优势,其实质是公共权力、公共资源的收益加成,是私人以政府为后盾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竞争。在这种态势下,权力和资源失去了原本的公正价值,对于社会成员和其他企业来说都是有失公允的,会削弱政府权威,降低政府公信力。
(二)信息扩散的内部偏好
信息在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和商业竞争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战略性地位,谁能够优先获取信息谁就能够掌握竞争优势。正是基于此,信息一般都被视为机密,企业不断提升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就是为了防止内部机密泄露。但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有权掌握和了解企业内部信息,同时政府更是国家层面信息的拥有者,因而相比其他任何主体,政府部门拥有着“完全信息权”,既是信息生产者,同时也是传播者、接收者。而在“一家两制”情境下,政府的这种优势反而被领导干部所利用,其有意地控制信息收集与传播,将关键信息、核心信息扩散于家庭内部,从而使其亲属获取绝对优势。就单从政府层面来说,规划信息、立项信息、审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