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9月中期

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的内卷化:成因及调适/朱桔艺 陈 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桔艺 陈 芳 日期:2016-10-19 09:36:26
  【摘  要】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的内卷化,深刻影响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选择,并可能导致地方官员产生精神懈怠,甚至走向腐败。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内卷化的形成因素,除了受制于经济绩效外,更在于年龄、政治关系网络及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的影响。基于此,为走出内卷化,应从注重个人能力考察、强化竞争激励作用和重视多重方面考核着手进行调适。
  【关 键 词】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内卷化
  【作者简介】朱桔艺(1989— ),男,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与社会风险防范;陈芳(1989— ),女,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的内卷化现象研究”(项目编号:42725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6)26-0019-03
 
  在官本位思想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不断晋升成为地方政府官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随着行政级别的提升,相应的岗位设置越稀缺,官员职务晋升难度也越大。相关数据显示,在公务员队伍中仅有万分之四可升至省部级。另外,78%的公务员认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说不清楚或是不好。“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地方政府官员的职务晋升呈现内卷化,并由此造成其在原地踏步后自我锁定,甚至是反向转化后滋生腐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内卷化: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的分析范式
  内卷化(involution)这一概念最早用于系统地描述有关农业生产的滞后问题,而后被广泛用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影响深远的理论范式。就内卷化概念本身而言,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论,但大致遵照这一概念的生成逻辑和固有内涵,也可对地方政府官员职务晋升的内卷化作出较为合理的分析说明。
  (一)理论溯源:对内卷化理论形成和流变的追溯
  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较早地运用内卷化这个概念来研究文化。在他看来,内卷化是指文化模式达到某一既定的形态后,既无法稳定也不能转到新的形态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现象。格尔茨基于爪哇人的农业生产特性是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而引出“农业内卷化”的概念,他把内卷化“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即一个既有的形态,由于内部细节过分的精细而使形态本身获得了刚性”。此后,黄宗智整合格尔茨对内卷化的定义,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他将家庭式农场在生计的压力下,随着劳力的不断投入,而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称为内卷化。与此不同,在其后出版的《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这本书中,黄宗智对内卷化的定义又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根据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农村经济的增长机理,即不是基于单位工作日报酬的增加,而是家庭劳动力更充分利用的特性,将其概括为“内卷型增长”,即“没有发展的增长”。美国学者杜赞奇则将内卷化延伸到政治领域的研究中,并建构了“政权内卷化”的概念。他认为,国家机构是通过复制或扩大旧有的营利型经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