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2月中期

传统廉政观与法治廉政观的衔接与碰撞/白慧颖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白慧颖 日期:2015-05-02 16:47:09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廉政观念。这些传统廉政观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必须摒弃的落后意识。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理应扬弃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对比传统廉政观与法治廉政观的实质与特点入手,细致阐述二者存在的差异,以期能为法治廉政观的树立与推广尽绵薄之力。
  
  一、传统廉政观的本质与特点
  
  中国传统廉政观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但植根于专制政权的廉政观无法掩盖其浓厚的人治色彩,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的皇权至上的专制体制下,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廉政的根本目的与黎民百姓的需求存在法理上的矛盾与冲突,而且又因为儒家核心学说的不断推广宣传与渗透浸淫,使得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不平等观念体现在思想意识与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传统廉政观难以克服其历史与政治的局限性,有着鲜明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色与表现,具体阐述如下。
  (一)根深蒂固的青天情结
  在“青天大老爷”的呼喊与跪拜中,在“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津津乐道中,无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唐太宗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多么立意深刻,切中要害,国君官员乃百姓之父母的不平等意识已深深烙刻在中国人的灵魂与头脑中,而且原本在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中就毫无任何权力的普通民众,只能祈求青天的出现与降临来维护百姓的权利以及为百姓伸张正义,所以对青天的期盼、尊敬与崇拜成为中国传统廉政观的鲜明特点。而狄仁杰、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清官则成为万民敬仰、千古流芳的廉吏楷模。时至今日,在普通大众中这样的清官情结与青天崇拜依然随处可见。因此,正如古人“无治人,则良法美意,反以殃民;有治人,则弊习陋规,皆成善政”之语(《呻吟语》),将清明政治寄希望于清官是传统廉政观的一大特色。
  (二)无比推崇对当政者的道德教化与道德约束
  廉政文化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靓丽风景,从诸子百家、圣人先贤到政治精英、文化名流,一代代思想家们对当政者道德修养之著书立说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市井文化对清官们品德素质“高大上”的夸张演绎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修身明志、克己奉公、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刚直不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心怀天下、爱民如子、举贤任能诸多美好品质与德行的培养与修炼成为古代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撇开其作用与功效暂不论述,究其实质,恰恰印证了专制政治体制与法律制度根治腐败的无效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传统廉政观的另一大特色,即将廉政建立在对当政者远超常人的道德预期与道德构建上。
  (三)既重视又漠视廉政法制建设
  中华法系为世界法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廉政法制内容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先秦到隋唐再到明清,随着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加强和官僚体系的日益庞大复杂,为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不断更迭的专制皇权都十分重视对官吏的治理与廉政的建设。有关整饬贪吏、考课以及监察等廉政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