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2年8月中期

从领导者与追随者互动的视角探析追随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庞彦翔 日期:2012-08-31 10:53:46

 

  一、追随力的概念探析
  早期关于领导学的研究倾向于探讨“我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即关于领导特质的研究,以及“我应该如何领导”,即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近年来,领导学研究出现新的方向——“我如何让人们追随我”,即追随力的研究。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从追随者的角度来分析领导者。没有追随者就没有领导者,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在领导追随者的同时,也受到追随者的影响,追随者对未来的期盼是推动领导者变革的主要动力。在关于追随行为的研究中,存在“追随”、“追随力”、“追随者”三个相关概念,深入的研究必须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清晰的界定。
  1.追随(follow)。《韦氏大词典》将追随定义为接受权威,与他人行为一致或成为与他人一样的人,或在某人或某物之后行动。许晟、曹元坤认为,追随是追随者在领导力导向下,以理性动机为出发点,以双向互动关系为支撑点,以能动选择为切入点,以领导者工作为中心,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着力点,“五点一链”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与行为过程(许晟、曹元坤:《“追随力”三概念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2.追随者(follower)。《韦氏大词典》将追随者定义为服务于他人并追随他人的选择和教导的个体。追随者不等同于下属。Chaleff认为,追随者是将自己的全部投入组织愿景和战略目标中,包括追随者的身体、思维、灵魂和精神,而下属则是在组织层级中相对于组织中的上层管理者而存在的组织员工。与下属相对的是组织中的上级,而与追随者相对的是领导者。我国学者朱立言提出:“所谓追随者是在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有相同的信仰、利益的人员。”也就是说,追随者追随的不仅仅是领导者,更是愿景。
  3.追随力(followship)。《韦氏大词典》将追随力解释为追随一个领导的愿望、能力和行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追随力进行了界定。Chaleff从行为观的角度将追随力定义为追随者承担责任的勇气、服务的勇气、挑战的勇气、变革的勇气和离开的勇气。Bjugstad等人从能力观的角度将追随力定义为有效执行领导者的指令、支持领导者工作的能力,其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Kellerman从关系观的角度将追随力界定为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上级对下属行为的反应。国内学者原涛、凌文铨从追随者特质的角度将追随力界定为追随者在追随领导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追随特质,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人品德和人际技能等方面(原涛、凌文铨:《追随力研究述评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5期)。
  虽然追随力的研究史较短,但是追随行为却有着漫长的历史。Vugt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领导和追随是相伴而生的。在游牧—采集社会为解决生存问题就有了有人进行决策、其他人追随决策者并执行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最早的领导者和追随者。从古至今,有关追随的经典案例层出不穷。从三国时期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追随刘备,到今天商战中在史玉柱事业处于低谷时仍死心塌地追随其左右的核心团队,都让我们看到了成就伟业中追随者的力量。因而,对追随力的研究应从人际互动的角度进行界定,追随力源于双方在信仰、目标、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能力、知识、技能或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的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