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4年第6期
党统合基层治理机制的行动逻辑与技术特色探析/黄 毅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毅
日期:2024-12-09 10:47:02
动的弹性机制与工具改革,以消解科层制治理的固有弊端。在党委的领导和推动下,依靠治权统合与重心下移的双元工作机制,围绕着基层治理事务,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多重转型。一是结构上转向加强横向的延伸覆盖和纵向的统领嵌入相交错的组织网络体系建设;二是行为方式上通过转向强化权威性、政治吸纳、激励机制、整合资源和协调利益以实现与巩固领导权;三是治理技术上通过广泛地采用组织变革工具,如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再造、整体性与协同性机制构建等,使行动纲领得以有效贯彻执行。[11]党的十九大后,通过组织赋权增能强化统合能力,基层治理过程中织就的各种网络和党自身长期建设过程中积淀下的丰富存量网络的相互叠加所形成的组织资源,构建起纵横结构统合。相比于政府科层行政的事本主义导向及“条块”分割体制,党由于自身的使命、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特性,在嵌入基层社会各类网络、加强政治吸纳和动员激励的同时,有助于控制政府科层行政与治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工具主义惯性。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已然处于一个开放时代、信息时代、技术时代的新阶段,虽然期间充满了政治发展规律与治理机制探索的交互错动,但是统合创新仍然是构建基层治理机制的理性选择和逻辑起点。因为统合表明基层治理机制须有一个坚强的组织核心,一种不断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突破“路径依赖”的治理技术,一种在空间上广布、时间上紧缩、效率上凸显的治理体系。通过加强基层治理中的聚合力和统合效果,打破了行政壁垒与“条块”分割,一方面实现了党建工作的“下沉”,另一方面则推动了基层治理重难点事务与治理问题的“上浮”,进而在结构统合与行动统合中实现了二者在党群工作与服务平台上的汇合与对接,提升了基层治理机制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三、党统合基层治理机制的技术特色
通过前面论述可知,党通过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组织机构、行动逻辑等“基因”深度融入政府体系,并围绕着治理任务进行不同程度的互动整合,从而实现基层治理的结构优化、组织动员、任务转化、资源整合甚至是职能重构。党统合基层治理机制更加强调通过党的全面领导与组织网络,将中央(上级)的决策部署统一、快速地纳入基层工作的框架,以克服科层行政易于陷入碎片化和保守化泥潭的缺陷,从而形成了一套兼具价值导向与行政效率的治理机制。
(一)政治动员:党统合破除基层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
通过政治动员进行国家治理是中国一种十分突出的政治现象和典型治理手段。基层治理的政治动员是指围绕治理目标,基于党的领导与政府的科层体系,对权力、资源以及多元相关行动者进行发动和再组合,从而力图构造出协同治理体系。基于“科层体系+运动式治理”的政治动员可以打破制度、常规与专业分工的固弊。在基层治理机制中,党群体制与行政体制相互契合、深度融合,确立了基层治理的动员结构。行政体制基于事本主义进行职能性、策略性动员,党群动员则通过嵌入基层政社结构中的党组织,基于党员的政治身份与社会身份进行制度化、广泛性动员,以弥补行政体制的动员力不足。党通过不断地聚焦于“强化基层组织优势”这一议题,一方面,优化基层组织设施、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另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