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非理性视角下“共建共治积分银行”模式研究——基于S市F街道的考察/刘长江 谢义帅 刘柯红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长江 谢义帅 刘柯红    日期:2021-04-01 16:28:35
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自发性。这里对社区治理的非理性问题进行探讨,与“积分银行”相关的特征如下:首先是相似性,S市F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构建团结和谐的社区文化,建立与储蓄银行存取机制类似的“积分银行”账户,利用计量方法,让共建共治积分在存取之间合理流动,社区居民能够直接感受到积分的价值。其次是双重性,“积分银行”的善行路径有助于激发居民内在的向善之心,引导居民的自我观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但同时,将善行和积分互相转换会诱发伪善行为,使居民人际关系功利化,这与尚善初衷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再次是弹性,“积分银行”离不开多元治理主体的支持,社区环境的好坏和社区组织的培育程度影响着居民参与,只有相对适宜的治理氛围才能够满足“积分银行”这类社区治理模式运行的需要。
  二、模式分析:S市F街道“积分银行”的运作机制分析
  (一)“积分银行”的基本情况
  在组织治理结构方面,F街道重组“三办一中心”架构,在街道层面设立“基层治理办公室”,政府、个人、社会与“积分银行”四者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见图1),各方利益主体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积分银行”朝着正常轨迹迈进,发挥“积分撬动共治”的作用。“积分银行”现行事务操作采取“1+5”模式,即1个基层办,负责统筹管理;福民、茜坑、大水坑、桔塘及章阁5个社区党委,负责做好用户登记核销、物资采购管理、活动发布安排、积分审核兑换和先进优秀评选等工作。新的组织架构增强了“积分银行”自主治理能力,转变了传统基层行政组织的监督考察机制,提高了基础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在“积分银行”运作方面,F街道的“共建共享积分银行”蕴含着商业银行的运营理念,包含“存款”和“取款”两个板块。就“存款”而言,“积分银行”为每位志愿者设立账户,设置积分、星级和爱心榜,志愿者可通过参与“积分银行”发布的共建共治活动获取相应的积分,包括爱心探访、社区宣传、志愿服务岗值班、微心愿志愿服务、老年人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志愿服务、家园环境卫士等,每服务1小时就可以获取1分。就“取款”而言,“积分银行”遵循取款自由原则,用户随时可以使用积分兑换自己所需的各种服务。可兑换物品主要分为五类:日常生活用品、社区治理物品、话费充值卡、流量卡和电影票。累计积分还可以用于捐赠给公用账户或者获取其他类型的社区服务,每年累计获得的积分将作为当年街道、社区有关先进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积分兑换流程如图2所示。
  
  
  
  
  
  
  
  
  
  
  在服务队伍建设方面,以F街道福民社区为例,截至2019年12月,注册志愿S市的志愿者744人,注册F街道“积分银行”的志愿者798人,总志愿服务时数9100多小时。在原有7家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普法宣传志愿服务队、党群驿站志愿服务队、长者探访志愿服务队、为爱益行核心志愿服务队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