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1月下期

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其启示/王国胜 张若彤 宋珍妮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国胜 张若彤 宋珍妮 日期:2020-12-14 16:23:55
中流砥柱。但从另一角度看,文官制度在治理实践中亦暴露出了一些短板与弊端,为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第一,在文官任用上强调以文代武,导致军事力量不振。文武官员各司其职是有效维系社会秩序、安定内政外交的必然要求,宋朝以前文武官员的政治地位相差不大,即使在重武轻文的朝代,文臣在朝堂也仍有一席之地。基于武臣乱政的历史教训,宋朝一直实行分权统治,不断将权力收归中央,由皇帝掌控,并逐渐形成“文人主政”思想。一方面,这种理念在制度执行上要求将文臣安插进军事部门,用以制衡武将,防止武将叛逆;另一方面,自宋太宗扩展疆土尝试失败后,后任者在对外政策上基本采取收缩策略,将治理重心主要放在“稳内”方面,不注重对武将的选拔及对军队的训练。这就使得在人才选拔制度上革新动力不足,对文人的军事才能培养及考察也不足,其后果就是担任军队要职的文官大部分军事才能欠缺、实战经验不足,对军事知识知之甚少,而专业武将或被埋没,或被置于文臣压制之下,加上兵将疏离政策,纵有良将能够侥幸掌握兵权,也很难在短期内培养出兵将一心、骁勇善战的铁骑军队。这种重文轻武风气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社会上习文之风日盛、尚武之风日衰。这导致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并没有催生军事力量的同步增长。由于军事和武备长期受文官制度节制,其壮大的内生制度供给不足,使得军备发展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导致战斗力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第二,在文官治理能力的培养上,未能根除文牍主义倾向,容易出现决策失误或效率低下问题。虽然宋朝在选拔官员时有意侧重对思维能力及务实精神的考察,但毕竟这种朝堂考试难以真正检验出他们的治理能力,一旦投身于治理实践中,部分官员重形式轻实践的弊端就会凸显,他们满足于文笔办公,对下属上报的情况不做实际调查,极易出现工作失误。再加上宋朝行政机构的不断细化和权力的彼此牵制,一旦在决策中务实派与文案派官员出现矛盾,将直接影响行政部门的决策效率。另外,宋朝文人制度未能避免擅空谈、轻实践的弊端,时常把鸿篇大论的纸上谈兵作为应对危机之策,导致危机的不可管控。对此,后人曾讥刺其“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然渡河”。可见,这种分权而治下文牍主义的危害甚深。
  第三,文官待遇过高且约束松懈,易滋生腐败和庸官懒政行为。宋朝文官的待遇十分丰厚且俸禄来源多样,仅中央文官的月俸便足以购买百亩良田,地方知县每月的正俸能与最高级的武将的正俸相匹敌。此外,文官在休假和致仕方面获得的经济优待也十分明显。文官在返乡归田后,只要在任期间无大过,八品以上官员仍可获得一半俸禄。但高薪未必养廉,宋朝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监察体系,但因为执法相对宽松,刚性惩罚缺位,难以对文臣产生绝对的震慑效果,“刑不上士大夫”甚至在某些时期成为普遍共识,导致部分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庸政懒政、贪污受贿。面对这些问题,宋朝当权者并未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来加强对文官的管理,反而继续以“祖宗之法”优待,这也是为何宋朝一些文臣贪污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第四,在文官制度变革上过于保守和循规蹈矩,导致危机发生时制度和人才出现“断裂”和“供给不足”。一般而言,国家和社会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