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1月下期

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其启示/王国胜 张若彤 宋珍妮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国胜 张若彤 宋珍妮 日期:2020-12-14 16:23:55
日益突出,上书皇帝以求变革,直接促成“庆历新政”的出台。这些官员多以复兴“祖宗之法”为改革旗帜,但其中所传达的不是复古守旧的思想,而是锐意革新的倾向,试图在安定社会的同时,激发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潜力。他们对上倡议关爱百姓,对下体恤民情,因此,宋朝历史上虽有庸君却无暴君,农民起义相对于其他朝代也较少发生,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被统治阶级的需求通过文官的中介调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兼顾。
  再次,文化繁荣兴盛,尤其是教育、文艺发展最为迅速。宋朝文官制度选拔环节的开放性,降低了工商士农的入仕门槛,给予布衣平民跨越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避免了因社会阶层固化而导致政治生态僵化、经济流动性变缓和人才选拔不公的弊端,加之文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俸禄,使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勤勉求学的社会风气。在教育方面,官学队伍日益壮大,并以“三舍法”筛选成绩优异的“上舍生”直接入朝为官。同时,民间书院林立,书籍通过印刷技术得以复制和推广,极大地满足了民间对各类书籍的需求,士大夫和落第文人则成为在书院传授知识的主要领军人物。这些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私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催生了文化的欣欣向荣。随着文化生活的繁荣,绘画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也一度成为自上而下的精神追崇。出于宫廷装饰的客观需要以及皇帝的主观喜好,宋朝一方面建立培养专业画师的翰林图画院,设立画学,储备绘画人才;另一方面搜罗名家与名画,为宫廷输入绘画人才和扩充典藏。文官阶层以画寄情、以画明志在北宋中后期蔚然成风,凭借较高的文学素养,他们将绘画与诗词融为一体,开创了书画题跋浑然天成的新境界。同时,朝堂对文艺事业的扶持直接推动了绘画在民间的发展,技艺精湛的民间画师既能把在社会上层中盛行的各类绘画模仿下来,使之流传民间,也能根据民众在喜宴、年节时对不同绘画的需求创作出具有民间特色的作品,并借助进入皇家画院的机会向统治阶级反映社会的文化发展、民生百态和精神诉求。这种上下通达的文化互动促成了文化发展的璀璨夺目和煌煌大观,对宋朝君民的精神面貌影响很大,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4]。
  最后,防范了五代十国后朝代频繁更迭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宋朝建立后,逐渐统一了尚存的几个南方割据政权,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北宋的当权者意识到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使得藩镇势力强大,形成了不受中央控制、甚至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割据政权。唐朝设立节度使制度的本意是为了灵活应对战事,但是后来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发展成为与中央对立的割据政权,到了唐玄宗时代,节度使权力更加强大,以致发生了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所以,北朝的统治者深以为戒,对武将十分忌讳,认为武官当政必然会导致王权受制、天下不稳,重用文官治理天下才是“王道”。所以,对宋代的文官治理实践必须辩证看待。事实上,宋朝的文官制度对于防范武官野心膨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为祸百姓和危害中央,甚至谋逆夺权分裂国家起了很大的制衡作用。
  如上所述,宋朝的文官制度推动了国家治理队伍结构的重大变革,选拔出一批国家治理的栋梁之材,成为促进宋朝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