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1月下期

基层治理中“三社联动”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张 岩 杨 丽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 岩 杨 丽 日期:2020-12-14 16:18:31
精准化”短板的有效措施。通过“三社联动”,社区范围内的资源能够被充分调动,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公共服务需求被有效了解,从而使得高效供给可以满足差异性需求。其次,自我治理逻辑。社区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属于社会自治范畴,而推行“三社联动”的目的之一是培育社会力量,因此,“三社联动”强调社区、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组织的自我治理,通过激发社会内部力量来实现多重治理目标,形成“强社会”。在“三社联动”实践过程中,政府不断授权,注重引导社会权力体系形成与发展。
  (二)“三社联动”的实践反思
  “三社联动”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很多方面是不完善的,且社区实际情况复杂多变,这使其在实践运行中面临着多重挑战。结合“三社联动”的运行逻辑以及实践问题,本研究对其进行反思,为重构与完善其运行机制明确方向。
  1.多重角色与多重任务造成的压力超载。社区是居民的直接服务者,管辖着众多事项,虽然社区不是行政机关,但在一些居民眼里,居委会就是政府、就是“万能”的。因此,一方面,社区承担着基层管理的繁杂任务;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还要完成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组织的加入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在很多地区,社会工作者就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且社会组织的力量有限,“三社联动”依然面临着复杂的情境与多样的挑战。随着城市的发展,“三社联动”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强,比如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与人员流动性增强、社会原子化带来的人际关系疏离和道德滑坡、社会阶层固化以及利益分化等。在这种背景下,“三社联动”要承担矛盾化解者、服务提供者、诉求回应者的角色,要促进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地,还要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相对于几乎无限的问题与责任而言,“三社联动”在人力、资源和能力上都是有限的,多重任务与角色给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造成了过多的压力。
  2.行政化倾向对自我治理的“挤出效应”。正如前文所说,“强国家、弱社会”的局面在现阶段依然存在,“三社联动”以政府导向为基础。这从逻辑上来看是具有优势的。社会治理更加强调的是公共性、服务性,政府主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会治理过于市场化,降低经济效益遮盖社会效益的概率。但现阶段的问题是政府在“三社联动”实践中过于强势,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的附庸,这不利于培养社会力量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政府对社会治理管得过多。一直以来,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供给者都是政府,这种惯性使得人们在公共需求上依然对政府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在“三社联动”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的社会负担依然很大。另一方面,“三社联动”的多元主体权力有限,在社会权力结构中处于底层。政府虽然授权“三社联动”,但就保障社会治理有效性的标准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弱治理权使得多元主体不得不依靠政府。在“三社联动”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中,政治逻辑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行政任务要高于治理任务,这种行政化倾向造成“三社联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