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9月下期

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挑战与功能重塑/徐振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徐振华 日期:2020-11-03 09:18:33
了相应时代的社会潮流,总体上形成了党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资源调动和意识形态引导的科层动员模式。不可否认,这种动员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确持续发挥了引领价值观、调动公众投身共同事业积极性的重要功能,但这些成就的取得,在相当层面得益于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国家对经济及各种社会资源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全面控制”[4]。在总体性社会中,人员流动相对稀少,身份较为固定单一,社会结构相对清晰稳定,党政机关通过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单位和凭借血缘、地缘、家庭、信仰等中介联结而成的社会共同体,就可启动社会动员机制并发挥功能。但步入新时代,传统的科层动员固然依旧不可或缺,但也正面临边际动员力逐渐下降的挑战,这一挑战与社会动员基础——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经济社会结构微观组成单元的个体在自我身份认同和建构方面发生了由“原子式”向“量子式”的转变,个体身份不再清晰明确,甚至出现无定向流转。在身份认同上,既可以是此身份,同时又可以是彼身份;在时空位移上,既可以在此场,同时也可以在彼场,即“量子化个体处于叠加态”[5]。稳定的个体身份被瓦解,社会动员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社会结构宏观组成单元的群体生成发生了由“组织化”向“离散化联结”的转变,即原先通过单位或组织结合在一起的群体生成逻辑正在被解构,其联结效果亦越来越弱,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断断续续,所构造的关系往往呈现碎片化、拼贴式的样貌”[5]的新型群体生成模式——“离散化联结”正在或已然形成。在离散化联结的社会中,个体参与传统组织活动的时间、精力、意愿渐趋不足,传统组织对个体的吸引力、黏合力、凝聚力亦日渐衰微。对如上转变若视而不见,或墨守成规、机械应对,社会动员势必将遭遇动员不及的尴尬。
  (二)社会整合功能面临的挑战:社会利益分化加速
  社会整合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应然职责。统一战线的“统一”是人心与力量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统战”就是要将人心与力量统一到现代化的治国理政实践中。诚然,共同的崇高理想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整合社会的先决条件,也是行之有效的统战方略。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两个“再奋斗十五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整合功能。但人心与力量绝非“共同愿景”的附属品,“共同愿景”并不必然带来人心与力量的“众志成城”。每个人是有血有肉的、有着各自利益诉求的现实个体,比起远大理想,个体或所属阶层切身利益的普遍满足则更能让人“死心塌地”。统一战线原有和现有工作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很好地关照、协调和整合了各方利益。的确,人民群众的利益并非“铁板一块”,也非一成不变。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阶层逐渐走向分化,相应地,也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这种分化的产物便是社会异质性的增强以及社会不平等度的扩大。如今,这种分化呈现出加速化态势。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和全面推进,社会结构和利益分化也必然加剧。纵然这种分化已是不可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