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8月下期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构“图谱”/黄 建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建 日期:2020-10-07 21:09:09
践机制;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和多方联动的“共治圈”。
  其次,多种能力的协同。市域社会治理是不同合作主体结构化的制度安排与行动,而治理的成效则高度体现在处理公共问题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能力上。为此,在合作共治的框架下,必须横向动态研究制度的运行绩效。一是在决策领域,要高度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定位,强化统筹谋划能力。深刻把握中央大政方针和省级的宏观部署,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同时,直面基层一线,搜集、整合现实关切和诉求,拿出具体操作方案和解决办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协调长远工作布局和近期工作重点,为横向治理机制的接续运行提供方向引领和政策保障。二是在执行领域,重点提升改革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破解难题能力。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进程中,要突破城市管理的思维禁锢和传统模式,凸显问题导向、现实关照,充分发挥设区的市在“双向输送”和辐射引领中的优势,将其改革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深度契合,处理好实事求是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同时,用创新寻找新路,加强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优化公共服务质效。如聚焦个性化服务,通过政务服务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兴方式,精准把握民众需求并予以满足等。秉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核心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理念,提升对群众的凝聚力、号召力、激发力。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将识民情、解民意作为政策制定的必备安排,健全公共服务评价机制,切实将评价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上,做细做实各项工作,确保治理目标与群众期待同频共振。同时,整体把握并落实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协同之要求,将城市病、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统筹等难题作为检验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硬核标准”。三是在监督领域,构建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的监督机制,增强不同监督主体联动的监控和纠偏能力。除党委政府的监督外,重点加强水平层面的制衡监督和来自服务对象和公众舆论的参与监督。确保对市域社会治理的决策、执行逻辑和过程进行常态化控制,保障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美好蓝图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和实惠。要强化监督主体战略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的理念,实行责任制考核,始终在宏观层面观察市域治理运行状态,采用目标分解、层层递进、阶段跟进的模式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进度、质量和效果等进行严格的评估检查。
  再次,多重机制的协同。市域社会治理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将政治的引领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德治的教化作用、自治的基础作用、智治的支撑作用有机融合,立体化推进社会矛盾解决的过程。[3]具体包括,在市域党的全面领导下,加快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政治体系,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立系统完备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针对当前市域社会治理困境和重点防控领域,规范市域地方立法权,加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法治实施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公平公正执法,以法治定分止争。针对群众最痛恨的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行为建立健全法治监督网络体系。依法厘定市域网格中不同治理主体的节点定位和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