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8月下期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构“图谱”/黄 建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 建 日期:2020-10-07 21:09:09
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是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柱。它以市域的特殊治理角色为依托,以矛盾风险集中解决为导向,是党的全面领导下统合多元行动主体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运行机制以及其执行能力、治理效果的总和。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纵向结构:上下贯通
  特殊的空间定位和复杂的矛盾集散,使得设区的市必然成为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同时,市域也是最具资源和能力化解风险矛盾的平台所在。市域社会治理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是国家社会治理大政方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者和推动者。[1]承上启下的枢纽属性是其核心属性和天然优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将上述特殊定位通过制度建构和制度运行得以最充分彰显。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用科学的理论加以统率和指导,让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市域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打造基层治理新型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在市域社会治理中,要始终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出发,把党的宏观政策主张和基层微观诉求在市域层面科学对接、上下打通,真正发挥市域治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市域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和运行的根本保障。市域社会治理的推进要始终强化和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政策、部署和举措全面落地。要在市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把稳方向、谋篇布局、制度推进,实现社会治理的层级跨越,弥补碎片化、粗放化、个体化、分散化等基层治理的传统缺陷。以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力为重点,明确牵头部门,制定阶段目标,落实层级责任,形成大部门、宽领域的齐抓共管的机制,最大限度整合行政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社会力量资源和市场主体资源,常态化搭建基层诉求和组织反馈的平台。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精准获取群众最关心、最现实和最迫切的利益诉求,并在分类梳理、上下交互和协同合作中加以回应和解决,确保人民群众能在市域社会治理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聚焦市域的特殊治理方位,搭建权责明晰、层层联动的纵向治理架构。一方面,处理好省市间的上下联动关系,为市域社会治理创造优质的行政生态。市域社会治理要高点定位、视野宽广,必须将其融入省情社情,充分发挥省级党委政府在规划设计、政策配套以及制度跟进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省委要牢牢把握中央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总要求,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治理新模式作为政治任务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乡村振兴、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矛盾处理等统筹部署、同步推进。通过法律和制度规范省直各部门协同支持市域治理的职责内容,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和行动资源。另一方面,压实市级主责,打造三级纵向的治理结构。树立市域“一盘棋”的治理理念,增强市域的引领力和统筹力,完善权责明晰、上下通畅、层层递进的纵向治理架构,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