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2月下期
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情绪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研究/王子涵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子涵
日期:2020-03-18 16:50:23
成员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促进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因此,通过情绪管理可以有效优化组织机构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二、情绪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积极组织行为学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培育组织成员的自我效能、情绪智力、乐观心态,发挥组织成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在科学管理理念下,管理者多将管理对象看作趋利避害的理性人,多以绩效管理、制度约束、奖惩机制等方式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忽视了管理对象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价值尊严,导致组织内部关系紧张、活力缺失、动力不足。
(一)管理理念过于刚性
在科学管理理念影响下,组织机构多将组织成员看作趋利避害的理性人,以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按照规章办事等为指导思想,围绕业绩、结果、制度等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许多组织都将工作业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唯一标准,以军事化、封闭式的管理制度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这种以事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能够大幅提升组织管理效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刚性管理理念并未充分考虑组织成员的情感体验、人格尊严、心理需求,不能很好地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如,它忽视了负面情绪、消极心态、情感冷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导致组织内部关系紧张、死气沉沉。
(二)片面重视绩效考核管理
积极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体是拥有情感、尊严、需要和利益的社会人,仅仅依靠制度约束、绩效管理、奖惩机制并不能有效激发组织成员的潜力和创造性,还应当将思想说服、情感激励等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刚性管理理念影响下,管理者多将绩效管理作为组织管理的基本手段,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发展要求、主要任务等制定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并将组织成员的工作、任务、职责等进行细化和量化。这种方式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它不仅无法很好地满足组织成员的自尊心、成就感,不能调动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还会对组织情感造成危害,会使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冷漠,生命活力缺失,组织成员缺乏合作意识,不愿主动配合他人工作。[1]
(三)组织文化缺乏人文关怀
在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组织成员并不只是趋利避害的理性人,而是有情感、有意识、有目的的“现实的个人”。只有充分尊重和满足组织成员的情感体验和价值需要,才能更好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用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为组织成员创造一种归宿感和依赖感。但总体上看,当前组织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多数企业或单位只是将组织文化写在墙上、留在宣传中,并未落实到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内部管理等活动中,也未内化为组织成员的思想认知、价值信仰。这种“两张皮”式的管理,导致组织文化发展滞后,无法为组织成员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以情绪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
(一)坚持柔性管理理念
个体的情绪体验、心理感受直接影响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只有培养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