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2月下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李 雪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雪 日期:2019-12-20 12:26:04
实现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而是更多地依靠社会组织、公民团体实现利益需求。三是经济结构的分权伴随着政治分权和社会分权,社会整合代替了单一的政治整合形式,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逐步分离,公共权力逐步减少了对私人权利的侵犯。这三大变化成为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治理发展的结构性因素。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国家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来实现社会变革要求。
  第三,治理主体重构。由于治理主体的重构,治权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国家力量与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外资企业等更多社会市场力量共治下的多元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各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迅速成长,打破了国家—社会结构的状态,让社会自治也成为公民社会的价值目标。国家、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群众自治力量等不同领域不同社会参与者相互合作,治理主体得以重构,这对于有效实现社会善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自治进程的经验证明,党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极大地催生了公民社会的产生,进而推动了国家层面的制度改革,社会独立的自我需求要求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国家—社会这种二元互动状态在推动社会自治的同时提升了国家能力。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使得政治控制与政治参与和谐推进,这意味着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打破了国家与社会相对立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三、总结
  改革开放40多年政治发展在整个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中算是发展进程最快、改革最深刻、发展比较顺利、最接近现代化的阶段,争取与经济现代化同步的同时又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党的治理与法治的双重互嵌、分权逻辑下的集权与分权相互配合、央地权力的相互监督机制、国家与社会治权的重构。解构这四大关系可以从内在审视出改革开放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总的来说,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建设法治国家、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实行地方分权化改革、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建立各种社会组织、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明晰各部门职能分工、改革完善政治体制等。无论改革开放之初还是现在,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与多变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直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前进。中国政治发展应走向何处,这取决于本国的历史国情和社会环境。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必将而且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甚至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由于对政治评价的指标差异,极少数西方学者对此颇有微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政治发展的优势逐渐显现,改革开放的政治进步也是公认的事实,且中国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模式: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四大基本政治制度)、政党政治体制(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国家政体结构(议行合一)、国家治理模式(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模式等。新时代的政治发展前景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 张小瑞  
  E-mail:ldkxzxr@163.com  
  电  话:0371 -  63926295 &n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