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微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 转型的难点、要点与突破之道/李艳庆 杨子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艳庆 杨子夜 日期:2019-11-06 10:26:23
的误导效应。但管控必然意味着限制,更直观的表现就是对不当言论进行治理、对价值观错误者进行引导与教育,必要时甚至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行为控制。这原本是合乎情理之举,只要与民众信息沟通顺畅、治理手段科学即可传达出正能量与正向引导性,但当下层层下压的责任追究机制、维护稳定的“一票否决”等,在一定层面上导致管理行为出现管控管制的压力型治理特征[1],这就容易引致公众对政府治理行为的误解、反感甚至是抵制。如何既确保管控效力的迅速、高效实现,又避免高压、强压下的民众意愿反弹,就成为治理现代化转型不可回避的难题之一。
  (四)既要依法治理又要不失人情
  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权力也只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确保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效力性。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微时代”,公众民主法治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也要求政府治理方式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但信息的高速传播也使得事件的发展可以被全程跟踪,公众意愿的充分表达往往又容易成为左右政府决策的影响因素。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若完全置民众意愿于不顾而只强调合乎制度规则,则容易被扣上不近人情的帽子。面对法治化与人情化的双重诉求,政府管理者如何实现自我治理行为的规范性、制度性与人情化并存,确保决策合理又合情,就成为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要点
  (一)治理观念的动态化转变
  应该承认,“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公众眼界的拓展与思维提升,使其对自我权利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也由此提升了对政府治理效力、效果的评价标准,即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静态化的稳定发展,而是更强调动态发展中的突破与创新,进而在创新基础上实现个人更大诉求的充分满足和发展空间的充分延伸。管理者应该辩证且全面地认识到,信息畅通表达的当下社会,一味靠压制而杜绝民众发声以维系社会运行的机械性、稳定性,固然可以适度减少新问题、新矛盾的产生,但一潭死水的状态同时抑制了创新发展激情的产生。“微时代”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共存不仅是民众言论自由的必然表现,更是维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自我的治理重点应从绝对的管控转向理性的引导与治理,在允许、鼓励多元思维并存的基础上通过明晰法律界限、完善规则条款而筛选出不当言论、甄别出不良居心,才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所在。也唯有转变治理理念,在动态统一的目标追求下才能真正做到“既有秩序、又有自由”,“既有稳定、又有活力”。[1]
  (二)治理基础的权利化转变
  秩序与自由、稳定与活力的并存必然意味着适度的管理与控制,绝非放任自由下的随心所欲,而是有目的、有计划下的科学引导与治理。具体到政府行为即意味着自我治理基础的转变,不再是一味施压下的强制管控,也非私人意愿主导下的一言堂,而是立足于民众诉求、以人民为中心基础上的权利主导。更确切地说,就是为确保治理行为的原则性、服务性并存,要在适度管控的基础上给予公众必要的自由空间,并确保来自上级的监管、控制不为民众所排斥和反感。政府管理者必须确保自我一切引导、干预、控制行为的初衷都是服务民众。也只有将民众始终置于行为决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才能确保一切决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