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4月下期

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刘金新 薛伟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金新 薛伟芳 日期:2019-04-12 17:15:28
和狭小范围内产业跟进后的趋同性趋势表示担忧。
  2.非示范村在脱贫攻坚示范村的映衬下,凸显紧张干群关系
  在无特惠政策支持的前提下,非示范村村干部均表示压力很大。压力主要来自本村与示范村的比较,害怕村民背后议论村干部没有能力争取扶贫资源,找不到发展门路。事实上,村干部不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村财乡管制度下又受上级政府支配,加上集体经济空壳,村干部可用于支配的物资资源十分有限,但受认识水平局限,村民并不理解。调研中,B村和C村多数村民认为本届村委班子无能,但对村干部选贤任能问题上,多数村民又表示,难以找到更合适的人选。可见,基于非内生能力培育的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已悄然影响了非示范村干群关系的和谐。
  3.贫困村持续“空心化”,加剧贫困恶性循环
  人是发展的主体,农村离开能人带动,农业离开现代农民,不仅脱贫难以稳定,“三农”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贫困村最担心的是村民的持续外流。在脱贫后进村B村,多数村民表示不愿意留守种地,更愿意把土地有偿流转到脱贫攻坚示范村A村或小康示范村D村,或者以务工方式加入他们的合作社。因此,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无望、村党组织弱化的情况下,贫困村生产资本向示范村外流的趋势难以避免,贫困村更因人的“空壳”失去发展的主体,从而陷入村级贫困恶性循环。
  (三)典型样本村调研启示
  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扶贫还要扶智、扶志。调研表明,依靠外部输血而非内生式造血打造的脱贫攻坚示范村,不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反而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1.非内生式脱贫攻坚示范村进一步拉大了乡村贫富差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扶贫资源既定前提下,对示范村扶贫资源的集聚,意味着对其他贫困村投入的减少,大户对扶贫资源的“精英俘获”(即地方精英以群体或个人参与的方式,采用垄断、霸占的形式对扶贫项目与资源进行侵占与盘剥),意味着一般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只能是低水平重复。[1]运动式打造的非内生式脱贫攻坚示范村,无形中加剧了狭小地域范围内,村与村、村民与村民之间明显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威胁农村社会稳定,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2.非内生式脱贫攻坚示范村弱化了一般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
  组织力是将内外资源相结合,实现系统效力最大化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一般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表现为动员协调村级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外部扶贫资源实现整村脱贫致富的能力,以及实现本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能力。靠地方政府输血式建设的脱贫攻坚示范村,引发没有获得特惠支持的贫困村不满,当他们感觉凭自己的努力,不可能达到脱贫攻坚示范村的标准时,往往不思进取,陷入“贫困文化”之中,持续依赖“等、靠、要”脱贫。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