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1月中期

权力运行中消极政治心理的体制性根源及文化心理探析/徐精鹏 李朝祥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徐精鹏 李朝祥 日期:2016-12-08 16:35:37
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国政治社会稳定,促进中国封建经济缓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专制集权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从中央到郡县的各级封建政权织成一张严密的大网,用行政、司法、军队、警察等官僚机构把整个社会紧紧地包裹起来,劳动人民很难挣脱它的束缚。由于权力层层集中到中央,最后集中到皇帝手中,因此各级官僚只对上级并最终对君主负责。尽管也有某些法律和制度,但由于法治精神的严重缺失,总体上属于人治社会,权力基本上不受法律和制度的规约,一朝为官,终身为官,权大于法,个人意志至上,成为一种官场常态。在这种体制下,民众产生畏权怕官心理就不足为怪了;相反,不畏权、不怕官才有悖常态。当民众不再畏惧权力、不再害怕官吏时,社会危机可能就真地到来了。历代农民起义就是民众从畏权怕官到仇视官府、蔑视权贵的最好例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如果说,农民对皇帝还有几分尊崇的话,那么他们对于‘官’就只剩下了恐惧与嫌恶。”[5]在君权神授文化的熏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长期统治下,畏权怕官的消极政治心理经过千年的积淀,深深植根于中国民众的骨髓之中,并作为一种心理惯性和文化基因对当代国民的政治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权力集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消极政治心理形成的现实土壤和体制性根源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消极政治心理产生的制度性根源,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集中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权力腐败在一定程度上为消极政治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计划经济以国家全面主导经济和社会为前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权力集中是经济运作的首要条件。但权力的集中在保证计划经济有效运作的同时,也决定了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使得整个社会的权力关系都纳入国家各种体制的控制范围之内,而党的一元化领导使得这种控制不仅有了体制基础,而且有了政治保证。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也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党对国家实行一元化领导及由此产生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但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党和政府之间职责不清,甚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一把手高度集权,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全面插手社会事务;政府和企业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权力边界,政府拥有无限权力,企业的自主权和利益受到极度漠视,企业完全成为政府的附属品。
  如果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集中造成的是民众对权力的一种敬畏,那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权力腐败带来的则是民众怕官甚至仇官的现象。权力除了具有强制性特征外,还具有利益性和扩张性特征。权力的运行是对各种社会价值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权力的产生与存在都离不开与利益的密切联系,这种利益性包括利他性和利己性两个方面。从本质上看,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和控制力量,是在有序结构的组织中对人的一种强制性力量,当这种强制没有外来阻力,尤其当权力主体有了一己利益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