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9月中期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的自我救赎/付耀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付耀华 日期:2016-10-19 09:49:51
发出的,更何况遭遇横祸的遇难者家属的情绪是很难稳定的。因此,“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的回应,是政府人为的“间离”、是忽视群众心理诉求的辟谣,从而把政府部门推向社会公众的对立面。
  又如,针对2015年6月20日发生的“6?20”宝马车撞人事件,南京警方发布肇事案鉴定结果:肇事案发时司机患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一回应遭到公众普遍质疑,反映了在现实中一些官员不是实事求是地披露信息,而是千方百计地捂盖子,有选择地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是典型的信息碎片和极不完整的事件拼图行为,必然加剧公众猜测,并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网友戏谑:自从南京警方发布“6?20”宝马车肇事司机肇事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鉴定结果后,各大医院门口排起了长队办间歇性精神病证明,以后开车上路必带驾驶证、行驶证、间歇性精神病证。虽然网友的这些戏谑之词有失偏颇,但公众对政治戏谑之词背后,表明政府话语权遭遇危机。
  (三)地方政府不愿倾听民众的“声音”
  权力意识,是人为制造的横亘于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屏障,不仅减少了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与民众沟通对话的机会,而且增添了几分政府命令的色彩。在民主、自由理念深入人心的年代,公众主人翁的自信在不断增加,公众已不再是权力亦步亦趋的粉丝。然而,地方政府话语具有霸权、垄断的特征,听不到民众的“声音”,这就使地方政府缺乏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的意识,导致地方政府无法主导话语走向,徘徊于公共话语场的边缘。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的自我救赎
  (一)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回应民意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受托性,都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对民众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满足民众的诉求意愿,让公众能感受到政府履行了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即使不能满足民众的所有期望,地方政府也必须努力表示出对公民意愿的理解,这也是政府的一种积极回应。只有“民间有意愿,官方有回应,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政府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美国公共管理学者格罗弗?斯塔林指出:“回应意味着政府对公众接纳政策和公众提出诉求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问题。某些时候,回应应该是政府首先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是首先确定问题的性质。”[6]回应民意,是地方政府公信力走出“塔西佗陷阱”的关键。
  (二)改变公众依赖政府观念,培养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合理心理期望
  公众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期望表现在对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的需求和预期上。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公众对政府的合理的心理预期,避免公众对地方政府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出现心理落差。一方面,由于公众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价值取向多元化,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心理期望也不同。公众受传统的全能政府观念和臣民意识观念的影响,把地方政府理想化地当作公正的天使,对地方政府抱有极高的期望。而地方政府拥有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凭地方政府一己之力能解决的。基于此,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让公众对地方政府形成合理的心理期望。另一方面,引导公众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个人极端的心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