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8月中期

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分析/张 健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 健 日期:2016-09-12 18:33:08
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利益分化使利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人们在追求私利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取向、利益选择以及实现利益的行为方式。由于不同人获取利益的资源禀赋、社会资本不同,加之政府未能有效地平衡、协调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也没有及时抑制非法获利者的行为,致使社会公共利益陷入个别利益的蚕食之中,从而导致社会结构的紧张状态。在这个背景下,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产生了。建立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必须寻找消解其心理上的焦躁感和相对剥夺感的路径。首先,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的追求,缩小利益差别,使人们不再陷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恐慌境地之中,化解社会焦虑。其次,调整社会政策,加快社会流动,使人们能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取应得的报酬,并正确认识自身社会价值,充分估量自身社会能力,消除盲目的攀比心理。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人们抛弃功利主义思想,认识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真正含义。最后,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凝聚共识,获得科学决策。总之,政府调整政策和执行政策均应以改善民生为要义,以积极听取民意、化解民怨为宗旨,这比机械地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来消解社会矛盾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对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的考察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姚望.非理性利益表达的行动逻辑及矫正路径选择[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7.
  [3]刘涛.基层治理:正在发生的政权建设[J].中国图书评论,2008(4):56-62.
  [4]徐祖澜.公民“闹大”维权的中国式求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4):29-37.
  [5]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8(3):110-123.
  [6]罗桂芬.社会改革中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心理浅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84-89.
  [7]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0-232.
  [8]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
  
  责任编辑 王 惠  
  E-mail:ldkxwh@163.com  
  电  话:0371 -  63910574
[1][2][3][4][5]